1 导论 | 第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2 研究对象界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3-17页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工业化文献综述 | 第19-39页 |
2.1 国外关于工业化的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2.2 国内关于工业化的文献综述 | 第29-39页 |
3 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 | 第39-62页 |
3.1 工业化的定义、理论依据、理论流派 | 第39-50页 |
3.2 新型工业化内涵与特征理论分析 | 第50-53页 |
3.3 新型工业化下的产业融合理论 | 第53-58页 |
3.4 工业化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58-62页 |
4 西部地区工业化历程回顾和程度的综合评价 | 第62-90页 |
4.1 西部地区工业化历程回顾 | 第62-67页 |
4.2 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 | 第67-80页 |
4.3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劣势分析 | 第80-85页 |
4.4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 | 第85-90页 |
5 国内外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 第90-109页 |
5.1 国外工业化的主要模式 | 第90-96页 |
5.2 国内工业化的主要模式 | 第96-105页 |
5.3 国内外工业化发展模式对西部工业化模式选择的启示 | 第105-109页 |
6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选择 | 第109-131页 |
6.1 新型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 第109-111页 |
6.2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选择的原则、影响因素及依据 | 第111-122页 |
6.3 西部新型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三元工业化 | 第122-131页 |
7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131-158页 |
7.1 西部地区继续工业化的途径:农村工业化的深化 | 第131-141页 |
7.2 西部地区再工业化的途径:传统工业的改造 | 第141-152页 |
7.3 西部工业现代化的途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产业融合 | 第152-158页 |
8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创新支持 | 第158-171页 |
8.1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支持 | 第159-161页 |
8.2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支持 | 第161-163页 |
8.3 科技战略创新支持 | 第163-165页 |
8.4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创新支持 | 第165-167页 |
8.5 制度创新战略支持 | 第167-171页 |
9 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通 | 第171-174页 |
9.1 结论 | 第171-173页 |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