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8-9页 |
三、中央古隆起东坡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四、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0页 |
五、主要结论及认识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8页 |
一、区域构造概况 | 第12页 |
二、构造发育史 | 第12-13页 |
(一) 加里东构造运动—古构造形成阶段 | 第12-13页 |
(二) 海西—印支中期构造运动阶段 | 第13页 |
(三) 印支晚期—燕山运动阶段(今构造形成发育阶段) | 第13页 |
三、地层特征 | 第13-18页 |
(一) 下古生界地层特征 | 第13-16页 |
(二) 上古生界地层特征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储层地质特征 | 第18-34页 |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8-22页 |
(一) 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 第18页 |
(二) 上古生界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8-22页 |
二、储层物性特征 | 第22-34页 |
(一) 下古生界储层物性特征 | 第22-24页 |
(二) 上古生界储层物性特征 | 第24-27页 |
(三) 储层压汞特征 | 第27-29页 |
(四) 储层孔隙类型 | 第29-34页 |
第三章 储层测井评价 | 第34-70页 |
一、储层测井参数解释模型 | 第34-37页 |
(一) 孔隙度参数 | 第34-35页 |
(二) 含水饱和度参数 | 第35-36页 |
(三) 渗透率参数 | 第36-37页 |
二、多种测井解释方法评价油气层 | 第37-41页 |
(一) 各种交会法 | 第38页 |
(二) 双孔隙度法 | 第38-39页 |
(三) 气测判识法 | 第39-41页 |
三、重点井解释 | 第41-51页 |
(一) 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储层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 | 第41-45页 |
(二) 上古生界山西组储层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 | 第45-48页 |
(三) 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储层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 | 第48-51页 |
四、多井横向对比分析解释法 | 第51-70页 |
(一) 下古生界奥陶系储层测井评价 | 第51-57页 |
(二) 山西组储层测井评价 | 第57-61页 |
(三) 石盒子组储层测井评价 | 第61-66页 |
(四) 研究区马家沟组油气层平面分布 | 第66-69页 |
(五) 马家沟组气藏地质描述 | 第69-7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