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3页 |
1.1 经济改革、社会转型与我国城市社会管理变革 | 第10-12页 |
1.2 城市社区建设是现代城市社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2-15页 |
1.3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面临信息化与公共空间挑战 | 第15-17页 |
1.4 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2 社区公共空间研究评述 | 第23-43页 |
2.1 社区与社区管理研究综述 | 第23-33页 |
2.2 市民社会理论与公共空间研究 | 第33-40页 |
2.3 场域的概念 | 第40-41页 |
2.4 “管理”与社会研究 | 第41-42页 |
2.5 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社区公共空间概念与形态 | 第43-65页 |
3.1 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43-48页 |
3.2 人际传播的家庭公共空间与社区广场公共空间 | 第48-50页 |
3.3 大众传媒时代的社区公共空间 | 第50-51页 |
3.4 网络社区公共空间形态 | 第51-56页 |
3.5 社区公共空间常态:公共舆论 | 第56-58页 |
3.6 网络社区与实体社区公共空间的场域分析 | 第58-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社区公共空间管理构成的因子分析 | 第65-92页 |
4.1 公共空间与社区管理构成研究的立足点 | 第65-66页 |
4.2 社区公共空间管理体系构成因子分析方法 | 第66-68页 |
4.3 社区公共空间管理体系构成指标体系 | 第68-71页 |
4.4 社区公共空间管理体系理念层面因子分析 | 第71-76页 |
4.5 社区公共空间管理体系制度层面因子分析 | 第76-80页 |
4.6 社区公共空间管理体系机制层面因子分析 | 第80-88页 |
4.7 社区公共空间管理体系管理相关者因素层面因子分析 | 第88-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社区公共空间管理构成的因子解析 | 第92-118页 |
5.1 理念维度 | 第92-99页 |
5.2 制度维度 | 第99-106页 |
5.3 机制维度 | 第106-115页 |
5.4 管理相关者维度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6 社区公共空间的Means过程分析 | 第118-130页 |
6.1 Means过程原理 | 第118-121页 |
6.2 按类别对各问题进行Means过程分析 | 第121-123页 |
6.3 按年龄对各问题进行Means过程分析 | 第123-127页 |
6.4 按受教育程度对各问题进行Means过程分析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7 社区公共空间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0-144页 |
7.1 我国社区公共空间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30-133页 |
7.2 社会结构与社区公共空间管理 | 第133-135页 |
7.3 宏观社会环境与社区公共空间管理 | 第135-138页 |
7.4 传媒手段与社区公共空间管理 | 第138-141页 |
7.5 政策法规因素与社区公共空间管理 | 第141-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8 社区公共空间的信息化建构实践 | 第144-178页 |
8.1 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公共空间讨论 | 第144-145页 |
8.2 梅特卡夫增值法则与社区公共空间拓展 | 第145-150页 |
8.3 城市网络社区搭建模式的比较 | 第150-157页 |
8.4 社区公共空间信息化建设调研 | 第157-166页 |
8.5 网络社区公共空间的实体管理模型 | 第166-174页 |
8.6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以杭州为例) | 第174-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78-182页 |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79-180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80-18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2-206页 |
附件一 | 第206-216页 |
附件二 | 第216-222页 |
附件三 | 第222-240页 |
附件四 | 第240-243页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243-244页 |
致谢 | 第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