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27页 |
一、本文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 第22-23页 |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5-27页 |
1 职工持股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 第27-45页 |
1.1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产生的两条路径 | 第27-31页 |
1.1.1 股份合作制——我国中小型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形成路径 | 第27-29页 |
1.1.2 内部职工持股——股份制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形成的路径 | 第29-31页 |
1.2 职工持股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产生与发展 | 第31-35页 |
1.2.1 自发孕育阶段(1980-1987年) | 第31-32页 |
1.2.2 选点试验阶段(1987-1991年) | 第32页 |
1.2.3 发展扩张阶段(1992-1997年) | 第32-34页 |
1.2.4 稳定发展阶段(1997年后) | 第34-35页 |
1.3 职工持股在股份制企业中的产生和发展 | 第35-40页 |
1.3.1 局部探索阶段(1980年代中期-1991年底) | 第35-36页 |
1.3.2 政策引导阶段(1992年-1994年) | 第36-37页 |
1.3.3 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1998年) | 第37-38页 |
1.3.4 发展深化阶段(1997年之后) | 第38-40页 |
1.4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 第40-45页 |
1.4.1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性质 | 第40-41页 |
1.4.2 中国职工持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41-45页 |
2 职工持股历史溯源 | 第45-71页 |
2.1 傅立叶的法郎吉:职工持股的天才设想 | 第45-47页 |
2.1.1 傅立叶天才设想的基本内涵 | 第45-46页 |
2.1.2 对傅立叶天才设想的评价 | 第46-47页 |
2.2 前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职工持股的一个反证 | 第47-51页 |
2.2.1 社会所有制与工人自治 | 第47-48页 |
2.2.2 工人自治的理论意义 | 第48页 |
2.2.3 工人自治与职工所有制比较 | 第48-49页 |
2.2.4 社会所有制的局限性 | 第49-51页 |
2.3 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职工持股制度发展的典型形态 | 第51-56页 |
2.3.1 美国员工持股的产生与发展 | 第52-54页 |
2.3.2 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特点 | 第54-56页 |
2.3.3 借鉴意义 | 第56页 |
2.4 西班牙蒙德拉贡职工合作社 | 第56-60页 |
2.4.1 蒙德拉贡职工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 | 第56-57页 |
2.4.2 蒙德拉贡职工合作社的企业制度 | 第57-59页 |
2.4.3 经济成就 | 第59页 |
2.4.4 成功的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2.5 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60-65页 |
2.5.1 英国职工持股制度 | 第60-62页 |
2.5.2 法国的职工持股 | 第62-64页 |
2.5.3 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64-65页 |
2.6 中国职工持股的早期实践 | 第65-71页 |
2.6.1 山西票号的“身股制” | 第66-67页 |
2.6.2 东亚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持股实践 | 第67页 |
2.6.3 中国的初级社 | 第67-71页 |
3 职工持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 第71-97页 |
3.1 西方职工持股理论回顾 | 第71-81页 |
3.1.1 双因素经济论(Two-factor Theory) | 第71-74页 |
3.1.2 分享经济论(The Share Economy Theory) | 第74-75页 |
3.1.3 民主公司论(The Democratic Corporation Theory) | 第75-76页 |
3.1.4 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理论 | 第76-78页 |
3.1.5 公司专门投资论(Firm-specific lnvestment Theory) | 第78-80页 |
3.1.6 西方职工持股理论评析 | 第80-81页 |
3.2 中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理论述要 | 第81-90页 |
3.2.1 “职工主体论” | 第81-83页 |
3.2.2 “劳动者财产主体论” | 第83-84页 |
3.2.3 “劳动力产权论” | 第84-85页 |
3.2.4 “企业制度创新论” | 第85-88页 |
3.2.5 控制“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88-90页 |
3.3 职工持股理论的最新发展 | 第90-97页 |
3.3.1 利益相关者论标志着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企业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90-91页 |
3.3.2 人力资本与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91-97页 |
4 职工持股制度理论分析 | 第97-133页 |
4.1 职工持股的内涵 | 第97-103页 |
4.1.1 目前对职工持股定义的几种表述 | 第97-99页 |
4.1.2 职工持股的一般定义及基本规定性 | 第99页 |
4.1.3 现实中的员工所有权激励方式与职工持股制度比较 | 第99-103页 |
4.2 职工持股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03-123页 |
4.2.1 职工持股制度与传统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 | 第103-115页 |
4.2.2 职工持股制度与“委托——代理”理论的扩展 | 第115-117页 |
4.2.3 职工持股制度与人力资本的股权化理论 | 第117-120页 |
4.2.4 职工持股制度与企业管理创新 | 第120-123页 |
4.3 职工持股制度的社会经济功能和作用 | 第123-130页 |
4.3.1 西方国家职工持股的验证:以美国为例 | 第124-128页 |
4.3.2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社会经济功能和作用 | 第128-130页 |
4.4 职工持股制度的局限性 | 第130-133页 |
4.4.1 适应性局限 | 第130-131页 |
4.4.2 财政负担 | 第131页 |
4.4.3 员工个人风险 | 第131-132页 |
4.4.4 集体决策成本和效率问题 | 第132页 |
4.4.5 员工短期行为与搭便车 | 第132-133页 |
5 职工持股制度类型与模式 | 第133-164页 |
5.1 职工持股制度类型划分 | 第133-135页 |
5.1.1 按职工持股的目的划分:福利型和风险型 | 第133页 |
5.1.2 按职工的出资方式划分:现金出资型和非现金出资型 | 第133-134页 |
5.1.3 按股权形式划分:实股型、虚股型、分配权型 | 第134页 |
5.1.4 按职工股所占比例划分:职工参与制和职工所有制 | 第134页 |
5.1.5 按持股职工范围划分:全体职工持股型和部分职工持股型 | 第134-135页 |
5.1.6 按职工股的持股主体划分:自然人持股型和法人持股型 | 第135页 |
5.1.7 按职工持股的管理方式划分:托管型和非托管型 | 第135页 |
5.2 职工持股国别模式 | 第135-139页 |
5.2.1 美国式 | 第135-136页 |
5.2.2 日本式 | 第136-137页 |
5.2.3 法国式 | 第137页 |
5.2.4 英国式 | 第137-138页 |
5.2.5 西班牙蒙德拉贡式 | 第138-139页 |
5.3 我国现存的职工持股典型实践模式 | 第139-164页 |
5.3.1 金地模式 | 第139-144页 |
5.3.2 大众模式 | 第144-147页 |
5.3.3 四达模式 | 第147-159页 |
5.3.4 美的模式 | 第159-162页 |
5.3.5 东大阿尔派模式 | 第162-164页 |
6 职工持股制度绩效评价 | 第164-195页 |
6.1 西方职工持股制度的绩效评价 | 第164-186页 |
6.1.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绩效评价 | 第164-176页 |
6.1.2 英国职工持股制度的绩效评价 | 第176-177页 |
6.1.3 法国上市公司职工持股制度的绩效评价 | 第177-186页 |
6.2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的绩效评价 | 第186-189页 |
6.3 职工持股绩效影响因素的一般分析 | 第189-195页 |
6.3.1 职工持股作为产权分享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 第189-190页 |
6.3.2 职工持股比例对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但很难找出最佳持股比例 | 第190-191页 |
6.3.3 绩效提高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参与管理制度” | 第191-193页 |
6.3.4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企业职工持股绩效的先决条件 | 第193-195页 |
7 我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195-215页 |
7.1 西方企业职工持股制度运行机制的经验:以美国为例 | 第195-198页 |
7.1.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形式 | 第195-196页 |
7.1.2 美国标准员工持股计划的运作程序 | 第196-197页 |
7.1.3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运行的主要特点 | 第197-198页 |
7.2 中国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98-210页 |
7.2.1 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股的形成机制 | 第198-203页 |
7.2.2 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股的管理机制与治理结构 | 第203-209页 |
7.2.3 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股的退出机制 | 第209-210页 |
7.3 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210-215页 |
7.3.1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权结构 | 第211-212页 |
7.3.2 股份合作制企业收益分配 | 第212-213页 |
7.3.3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 第213-215页 |
8 中国职工持股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215-228页 |
8.1 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持股存在的问题 | 第215-216页 |
8.1.1 问题的主要方面 | 第215页 |
8.1.2 分化、过渡的表现 | 第215-216页 |
8.2 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问题的成因 | 第216-222页 |
8.2.1 政治及政策环境的变化 | 第217-218页 |
8.2.2 股份合作制企业长大的烦恼 | 第218页 |
8.2.3 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8-222页 |
8.3 股份制企业职工持股存在的问题 | 第222-225页 |
8.3.1 股份制企业职工持股的政策环境问题 | 第222-223页 |
8.3.2 股份制企业职工持股的运作机制问题 | 第223-225页 |
8.4 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持股问题的成因 | 第225-228页 |
8.4.1 理论上存在重大分歧,导致改革试点止步不前 | 第225-226页 |
8.4.2 内部职工股和公司职工股阶段造成的负面影响 | 第226-227页 |
8.4.3 政策法规的建设严重滞后,出现政策真空 | 第227页 |
8.4.4 职工持股实践操作缺乏必要的技术辅导 | 第227-228页 |
9 完善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 第228-248页 |
9.1 完善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总体思路 | 第228-232页 |
9.1.1 不能因噎废食 | 第228-229页 |
9.1.2 正确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9-230页 |
9.1.3 探索中国特色的职工持股制度 | 第230-231页 |
9.1.4 合理选择企业职工持股模式 | 第231-232页 |
9.1.5 营造适合我国职工持股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232页 |
9.2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主流模式的选择 | 第232-241页 |
9.2.1 普通职工持股计划模式 | 第232-237页 |
9.2.2 职工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 | 第237-241页 |
9.2.3 利润分享计划模式 | 第241页 |
9.3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配套政策的完善 | 第241-248页 |
9.3.1 加快职工持股制度的立法工作 | 第241-243页 |
9.3.2 加强国家对职工持股制度的财政税收支持 | 第243-245页 |
9.3.3 加强国家对职工持股制度的金融支持 | 第245页 |
9.3.4 健全和完善职工持股的流转机制 | 第245-2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48-254页 |
作者在读期间成果简介 | 第254-255页 |
声明 | 第255-256页 |
致谢 | 第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