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 第1-18页 |
第一章 “殊胜的科学”:信教科学家对佛学与科学的会通 | 第18-43页 |
第一节 佛教与科学融通的社会背景 | 第18-21页 |
第二节 王季同对佛法与科学的比较研究 | 第21-30页 |
第三节 尤智表对佛教与科学的比较研究 | 第30-40页 |
第四节 简短的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二章 “前驱”与“后施”:太虚的佛教科学观 | 第43-70页 |
第一节 以唯识学融摄现代科学 | 第43-51页 |
第二节 对现代心理学的评判与融摄 | 第51-59页 |
第三节 太虚科学观简析 | 第59-70页 |
第三章 “真谛”与“俗谛”:印顺的佛教科学观 | 第70-94页 |
第一节 以“客观”的、“科学主义”的方法研究佛学 | 第70-78页 |
第二节 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佛教神异观 | 第78-86页 |
第三节 以佛学义理融摄科学 | 第86-94页 |
第四章 禅者之思:南怀瑾对科学文化的回应 | 第94-113页 |
第一节 对传统佛学、佛教禅学命运的探索 | 第94-104页 |
第二节 对佛教“神秘学”的探讨 | 第104-110页 |
第三节 南怀瑾科学观的特征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信仰与理性的平衡:当代学者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融通 | 第113-143页 |
第一节 当代大陆内地佛教与科学的融通 | 第113-128页 |
第二节 当代港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佛法与科学的融通 | 第128-143页 |
第六章 佛法在国外:世界视野中的佛教与科学关系 | 第143-168页 |
第一节 佛教与科学在当代的跨文化对话 | 第143-152页 |
第二节 佛教与心理学、认知科学的跨文化对话 | 第152-159页 |
第三节 佛教文化在当代的重新定位 | 第159-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76-177页 |
声明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