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1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第2章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研究 | 第10-28页 |
2.1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 第10-11页 |
2.2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涵义 | 第11-13页 |
2.2.1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 | 第11页 |
2.2.2 定义的几点解释 | 第11-13页 |
2.3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权重分布 | 第13-16页 |
2.3.1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13-16页 |
2.3.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权重 | 第16页 |
2.4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16-25页 |
2.4.1 影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 | 第17-18页 |
2.4.2 企业特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18-22页 |
2.4.3 技术创新动因对其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22-24页 |
2.4.4 技术创新模式对其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24-25页 |
2.5 阻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2.5.1 基于我国工业企业的具体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2.5.2 基于国外工业企业的具体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2.5.3 国内外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第3章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方法研究 | 第28-41页 |
3.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综述 | 第28-32页 |
3.1.1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 | 第28-30页 |
3.1.2 从知识的生产和交流的角度 | 第30-31页 |
3.1.3 从市场化的角度 | 第31页 |
3.1.4 分类测度 | 第31-32页 |
3.2 评价指标因素集的构建 | 第32-35页 |
3.2.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分类说明 | 第32-34页 |
3.2.2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34页 |
3.2.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第34-35页 |
3.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5-40页 |
3.3.1 确定目标层 | 第36页 |
3.3.2 确定准则层 | 第36页 |
3.3.3 确定指标层 | 第36-40页 |
3.3.3.1 反映企业组织管理系统的指标 | 第37-38页 |
3.3.3.2 反映企业技术开发系统的指标 | 第38页 |
3.3.3.3 反映企业经济系统的指标 | 第38-39页 |
3.3.3.4 反映企业产出系统的指标 | 第39-40页 |
3.4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40-41页 |
第4章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 第41-59页 |
4.1 综合评价原理与建模原则 | 第41-42页 |
4.1.1 综合评价原理 | 第41页 |
4.1.2 建模原则 | 第41-42页 |
4.2 模型类型选择 | 第42-48页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法 | 第43-44页 |
4.2.2 结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法 | 第44-47页 |
4.2.3 因子分析法 | 第47-48页 |
4.3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8-49页 |
4.4 层次分析法的优化 | 第49-54页 |
4.4.1 求解各因素权数方面的优化 | 第49-52页 |
4.4.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方法 | 第52-54页 |
4.4.3 判断矩阵处理方法改进的优点 | 第54页 |
4.5 判断矩阵的构造和处理 | 第54-57页 |
4.5.1 准则层判断矩阵的处理及权系数分配 | 第55页 |
4.5.2 指标层判断矩阵的处理及权数分配 | 第55-56页 |
4.5.3 所有专家判断矩阵的处理结果 | 第56-57页 |
4.6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57页 |
4.7 综合评价值的算法。 | 第57-58页 |
4.8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程序 | 第58-59页 |
第5章 四川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 第59-64页 |
5.1 基于统计资料的投入—产出比较分析 | 第59-61页 |
5.2 案例研究 | 第61-64页 |
5.2.1 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61-62页 |
5.2.2 案例评价分析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