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方式探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理论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理论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归纳法 | 第14页 |
·综合法 | 第14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写作难点 | 第14-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写作的难点 | 第14-15页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研究 | 第15-25页 |
·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治理与城市治理的内涵 | 第16-19页 |
·治理理论的兴起及其本质 | 第16-18页 |
·城市治理的内涵 | 第18-19页 |
·西方城市治理理念对我国的启示 | 第19-20页 |
·城市治理的选择——公民参与 | 第20-25页 |
·公民参与的概念释义 | 第21页 |
·公民参与的基本内容 | 第21-25页 |
3 公民参与方式选择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 第25-32页 |
·公民参与方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善治理论 | 第25页 |
·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理论 | 第25-28页 |
·市民参与的“阶梯理论” | 第28-29页 |
·城市环境为公民参与方式选择提供的现实依据 | 第29-32页 |
·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 第29-30页 |
·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30页 |
·文化基础——教育的迅猛发展 | 第30-31页 |
·技术基础——网络信息技术等大众传媒的发展 | 第31-32页 |
4 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现状 | 第32-36页 |
·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 | 第32-34页 |
·当前公民参与方式所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 | 第34页 |
·制度化尚存有缺陷 | 第34-35页 |
·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 | 第35页 |
·公民与政府部门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互信 | 第35-36页 |
5 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方式的优化选择 | 第36-45页 |
·公民参与方式优化界定 | 第36-37页 |
·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 | 第36-37页 |
·公民参与方式优化概念 | 第37页 |
·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方式优化选择原则 | 第37-38页 |
·公平原则 | 第37页 |
·科学化原则 | 第37-38页 |
·效率原则 | 第38页 |
·权变原则 | 第38页 |
·公民参与方式相关因素优化 | 第38-41页 |
·公民参与主体优化 | 第38-39页 |
·公民参与方式相关制度的优化 | 第39-40页 |
·公民参与限度的优化 | 第40-41页 |
·公民参与能力优化 | 第41页 |
·公民参与方式的最优选择 | 第41-45页 |
·城市公共事务政策各阶段公民参与方式的最优选择 | 第41-43页 |
·公民参与方式最优选择的保障措施 | 第43-45页 |
6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究课题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