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福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构建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引言第11-18页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第11-12页
 (二)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三) 研究方法第17页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7-18页
一、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的界定第18-27页
 (一)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及相关概念内涵第18-21页
  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涵第18-19页
  2、 校园文化的内涵第19-20页
  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第20-21页
 (二)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的类型第21-24页
  1、 校园物质文化载体第21-22页
  2、 校园制度文化载体第22页
  3、 校园精神文化载体第22-23页
  4、 校园行为文化载体第23页
  5、 校园虚拟文化载体第23-24页
 (三)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特征第24-27页
  1、 主导性第24-25页
  2、 针对性第25页
  3、 整合性第25-26页
  4、 高层次性第26-27页
二、 校园文化载体特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优势分析第27-31页
 (一) 校园文化载体的生动活泼性,有利于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第27页
 (二) 校园文化载体的广泛覆盖性,有利于扩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空间第27-28页
 (三) 校园文化载体的鲜明时代性,有利于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凝聚力第28-29页
 (四) 校园文化载体的学生主体性,有利于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践行力第29页
 (五) 校园文化载体的集合性,有利于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创新第29-31页
三、 福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现状调查第31-48页
 (一)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第31-32页
 (二)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第32-44页
  1、 物质文化载体建设成效显著,但利用仍不足第32-35页
  2、 制度文化载体建设不断完善,但“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不充分第35-37页
  3、 精神文化载体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但仍需再接再厉第37-39页
  4、 行为文化载体建设彰显活力,但潜力挖掘仍不够第39-42页
  5、 虚拟文化载体建设得到一定关注,但发挥效果不理想第42-44页
 (三) 载体建设存在问题的综合原因分析第44-48页
  1、 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在应对社会多元化思潮中出现功利性倾向,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第44页
  2、 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过程缺乏系统规划,影响了载体功能的全面发挥第44-45页
  3、 校园文化载体构建中针对性不足,弱化了载体建设的实际效果第45-46页
  4、 校园文化载体构建中缺乏对大学生“内在需求”关注,使教育的实效性不足第46-47页
  5、 校园文化载体的创新滞后于时代步伐,影响了载体形式的“虚实互动”的合力效果第47-48页
四、 福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第48-67页
 (一)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原则第48-52页
  1、 系统性原则第48-49页
  2、 学生主体性原则第49页
  3、 “三贴近”原则第49-50页
  4、 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原则第50-51页
  5、 可操作性原则第51-52页
 (二) 福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思路第52-67页
  1、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融入第52-54页
  2、 构建物质文化载体,打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物质基础第54-55页
  3、 构建制度文化载体,提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保障第55-57页
  4、 构建精神文化载体,确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取向第57-62页
  5、 构建行为文化载体,拓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践行空间第62-64页
  6、 开发虚拟文化载体,延伸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传播领域第64-67页
结束语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附录第72-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背景下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下一篇: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以福州市高职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