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15-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8-3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王铎书法的时代背景与书学 | 第35-91页 |
第一节 明代书风概述 | 第35-42页 |
一、古典书风的延续 | 第36-37页 |
二、浪漫书风的兴起 | 第37-39页 |
三、表现书风之崛起 | 第39-41页 |
四、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晚明社会的文化景观 | 第42-55页 |
一、尚奇的晚明美学 | 第43-52页 |
二、明代建筑式样的发展 | 第52-55页 |
第三节 王铎生平与书学 | 第55-83页 |
一、生平 | 第55-57页 |
二、书学过程 | 第57-64页 |
三、入古出新—谈如何界定 | 第64-76页 |
四、王铎之美学与形式表现 | 第76-83页 |
第四节 王铎书风的发展现象 | 第83-91页 |
一、明末清初的现象 | 第83-84页 |
二、王铎书风对现今的影响 | 第84-91页 |
第三章 王铎书法的形式分析 | 第91-201页 |
第一节 书法的形式 | 第91-96页 |
一、书法的形式美 | 第91-95页 |
二、形式的界定 | 第95-96页 |
第二节 线条的运用 | 第96-103页 |
一、点画型态的意义 | 第98-101页 |
二、王铎用笔的特征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结体 | 第103-130页 |
一、疏密与虚实 | 第103-108页 |
二、从平正与险绝角度看结体 | 第108-126页 |
三、方折与圆弧 | 第126-130页 |
第四节 章法形式 | 第130-155页 |
一、布局 | 第136-142页 |
二、轴线的处理 | 第142-147页 |
三、款识之运用与轴线之配合 | 第147-149页 |
四、款识的形式 | 第149-155页 |
第五节 内在运动形式 | 第155-201页 |
一、材质与气质 | 第155-157页 |
二、用笔与线质 | 第157-169页 |
三、疾涩与润燥 | 第169-173页 |
四、笔力之表现 | 第173-177页 |
五、王铎书法的情性分析 | 第177-201页 |
(一) 线条与情性 | 第177-188页 |
(二)、情性到线性 | 第188-190页 |
(三)、书法线性与四季之关系 | 第190-196页 |
(四) 线性与意味 | 第196-199页 |
(五) 书法线性与个性 | 第199-201页 |
第四章 王铎书法的空间表现 | 第201-292页 |
第一节 空间 | 第201-212页 |
一、空间的概念 | 第201-204页 |
二、中国文人的空间观(空间意象) | 第204-207页 |
三、中西空间表现的比较 | 第207-212页 |
第二节 书法的二维空间到多维空间 | 第212-230页 |
一、书法立体感之形成 | 第213-227页 |
1、空间之深度感与层次感 | 第214-217页 |
2、面之位移产生之空间感 | 第217-220页 |
3、结字与空间之立体性 | 第220-224页 |
4、渐层作用产生空间感 | 第224-225页 |
5、皴法与立体感 | 第225-226页 |
6、小结 | 第226-227页 |
二、书法的多维空间 | 第227-230页 |
第三节 空间与布白 | 第230-254页 |
一、书法的空白 | 第231-235页 |
二、字与字联结的空间形式 | 第235-241页 |
三、因强调视觉效果而做的空间形式考虑 | 第241-254页 |
1 形体与背景 | 第241-244页 |
2 视觉的主体效果 | 第244-246页 |
3 王铎书法空间内的悸动 | 第246-251页 |
4 突破现状的空间形式 | 第251-254页 |
第四节 空间与动势 | 第254-276页 |
一、书法的时空 | 第254-255页 |
二、时空交融 | 第255-259页 |
三、运笔时间产生的空间差异 | 第259-260页 |
四、书法的笔势、动势与张力 | 第260-276页 |
1 笔势 | 第260页 |
2.笔势在书法艺术中的具体运用 | 第260-262页 |
3.产生笔势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 第262-263页 |
4.动势 | 第263-267页 |
(1) 整体性之动势 | 第263-265页 |
(2) 变形上动势 | 第265-266页 |
(3) 连续性动势 | 第266-267页 |
5.张力 | 第267-276页 |
第五节 墨法与空间关系 | 第276-292页 |
一、墨的浓淡与远近关系 | 第284-286页 |
二、蘸墨书写字数多寡与视觉效果之差异 | 第286-289页 |
三、王铎用墨对后人之影响 | 第289-292页 |
第五章 王铎的形式表现对现代书法的启发 | 第292-337页 |
第一节 浅论现代书法 | 第292-298页 |
一、现代书法的成因与使命 | 第292-297页 |
二、王铎书法的现代形式 | 第297-298页 |
第二节 扭曲变形的现代形式 | 第298-303页 |
一、书法的结构与解构 | 第298-299页 |
二、书法二度抽象下谈解构与重构 | 第299-300页 |
三、王铎书法结体的变形 | 第300-302页 |
四、小结 | 第302-303页 |
第三节 王铎线条墨块的延续与西方美学的衔接 | 第303-313页 |
一、从平铺笔到涩笔 | 第303-304页 |
二、王铎的涨墨与墨块 | 第304-310页 |
三、王铎线条符号与现代抽象表现 | 第310-313页 |
第四节 古典线性与现代思维 | 第313-333页 |
一、古典与现代 | 第313-315页 |
二、西方的书法表现 | 第315-322页 |
三、日本的现代书法 | 第322-325页 |
四、中国书法的现代演变 | 第325-329页 |
五、古典线性现代脉络主义 | 第329-333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333-337页 |
后记 | 第337-339页 |
参考书目 | 第339-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