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序论 | 第9-24页 |
第二章 有关构图的思考—— | 第24-70页 |
1、构图的定义(西洋、东方对于构图的理解) | 第24-43页 |
2、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绘画构图、思维习惯的对比 | 第43-50页 |
3、日本风景画的形成 | 第50-66页 |
4、色彩的构成 | 第66-70页 |
(1) 中国对于颜色的认识 | 第66页 |
(2) 色彩的对比 | 第66-70页 |
第三章 构图的基础 | 第70-79页 |
1、中国形式的构图 | 第70页 |
2、汉字与构图 | 第70-72页 |
3、画面比例 | 第72页 |
4、有关黄金分割 | 第72-73页 |
5、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比例关系 | 第73-75页 |
6、日本画的画面形式比例 | 第75-79页 |
第四章 中国山水画要素与日本风景画构图要素的对比 | 第79-114页 |
1、路 | 第79-84页 |
2、桥 | 第84-87页 |
3、树 | 第87-91页 |
4、山石 | 第91-96页 |
5、建筑 | 第96-100页 |
6、水 | 第100-105页 |
7、点景人物 | 第105-109页 |
8、烟云 | 第109-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的对比 | 第114-135页 |
1、黄宾虹 | 第114-119页 |
2、富冈铁斋 | 第119-123页 |
3、李可染 | 第123-126页 |
4、小泉淳作 | 第126-128页 |
5、东山魁夷 | 第128-129页 |
6、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 第129-131页 |
7、横山大观 | 第131-132页 |
8、菱田春草 | 第132-133页 |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5-153页 |
后记 | 第153页 |
参考书 | 第153-158页 |
附:美术史年表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