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背景 | 第7-8页 |
·国内外实践状况 | 第8-9页 |
·北美 | 第8页 |
·欧洲 | 第8-9页 |
·东亚 | 第9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P&R(PARK & RIDE)系统理论 | 第13-20页 |
·P&R定义 | 第13页 |
·P&R目的 | 第13-15页 |
·P&R设施分类 | 第15-16页 |
·P&R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3 P&R设施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 第20-26页 |
·P&R系统与城市交通的总体关系 | 第20页 |
·P&R设施与小汽车的关系 | 第20-21页 |
·P&R设施与公共交通的关系 | 第21-23页 |
·P&R设施与路网的关系 | 第23页 |
·P&R设施与停车的关系 | 第23-25页 |
·P&R设施与交通管理的关系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4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第26-36页 |
·经济视角:原动力理论 | 第26-28页 |
·土地区位理论 | 第26页 |
·城市经济空间理论 | 第26-28页 |
·交通视角:关系理论 | 第28-31页 |
·交通量与城市规模理论 | 第28-31页 |
·供给—需求理论 | 第31页 |
·空间视角:应用理论(思潮) | 第31-35页 |
·集中与分散思潮 | 第31-33页 |
·TOD理念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5 P&R设施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 第36-54页 |
·土地利用对P&R设施布局的影响分析 | 第36-49页 |
·城市范围:空间结构对P&R设施布局的影响 | 第36-46页 |
·站点影响范围:用地性质与规模 | 第46-48页 |
·目的地范围:用地性质与规模 | 第48-49页 |
·P&R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 | 第49-52页 |
·保持强大市中心 | 第49页 |
·促进新区形成 | 第49-50页 |
·滋助城市蔓延 | 第50-52页 |
·P&R设施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目标构建——公交都市 | 第52-53页 |
·目标确定 | 第52页 |
·目标阐释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6 不同公交都市类型的P&R设施布局模式 | 第54-86页 |
·适应性的城市 | 第54-61页 |
·适应性城市的特征 | 第54-55页 |
·P&R布局要求(原则) | 第55页 |
·案例:新加坡 | 第55-61页 |
·适应性公共交通的城市 | 第61-71页 |
·适应性公共交通城市的特征 | 第61页 |
·P&R布局要求 | 第61-62页 |
·案例:旧金山湾区 | 第62-71页 |
·混合型城市 | 第71-78页 |
·混合型城市的特征 | 第71-72页 |
·P&R布局要求 | 第72页 |
·案例:慕尼黑 | 第72-78页 |
·有强大市中心的城市 | 第78-86页 |
·有强大市中心城市的特征 | 第78页 |
·P&R布局要求 | 第78-79页 |
·案例:北京 | 第79-8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6-93页 |
·主要结论 | 第86-92页 |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