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氮磷的来源和危害 | 第12-14页 |
| ·水体中氮磷的来源 | 第12-14页 |
|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硝化反应 | 第14-15页 |
| ·反硝化反应 | 第15页 |
| ·化学除磷的现状与发展 | 第15-17页 |
| ·化学除磷现状概述 | 第15-16页 |
| ·化学除磷的计算 | 第16-17页 |
| ·氧化沟工艺简介 | 第17-20页 |
| ·工艺的发展及特点 | 第17-18页 |
| ·Carrousel氧化沟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 ·课题背景 | 第20-21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 ·课题的目的和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研究现状简介 | 第21-30页 |
| ·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机理 | 第21-24页 |
|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的控制因素 | 第24-27页 |
| ·生物脱氮理论的发展 | 第27-30页 |
|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 | 第27-28页 |
| ·好氧反硝化 | 第28页 |
| ·厌氧氨氧化 | 第28页 |
| ·好氧脱氨 | 第28-29页 |
| ·CANON工艺 | 第29页 |
| ·OLAND工艺 | 第29页 |
| ·EM脱氮技术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研究 | 第30-57页 |
| ·试验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 ·试验装置及流程 | 第30-31页 |
| ·试验用水 | 第31页 |
| ·接种污泥 | 第31页 |
| ·污泥驯化 | 第31-32页 |
|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2-33页 |
| ·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研究 | 第33-54页 |
| ·试验固定控制因素 | 第33-35页 |
| ·水力停留时间对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 第35-40页 |
| ·COD/N对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 第40-46页 |
| ·活性污泥浓度和F/M对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 第46-52页 |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 ·氧化沟 SND脱氮时除磷效果分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氧化沟化学除磷研究 | 第57-71页 |
| ·试验背景及目的 | 第57页 |
| ·试验背景 | 第57页 |
| ·试验目的 | 第57页 |
| ·化学除磷试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57-58页 |
|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 ·混凝剂的选择 | 第58页 |
|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 ·三氯化铁和聚合铝铁除磷效果比较 | 第59-62页 |
| ·β相同时两种混凝剂除磷效果对比 | 第59-60页 |
| ·除磷效果相同时两种混凝剂加药量比较 | 第60-61页 |
| ·两种混凝剂对pH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 ·聚合铝铁除磷研究 | 第62-66页 |
| ·不同条件下聚合铝铁除磷效果对比 | 第62-64页 |
| ·废水不同含磷浓度除磷研究 | 第64-65页 |
| ·β与废水含磷量定性研究 | 第65页 |
| ·药剂投加量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 ·化学强化生物除磷加药量优化 | 第66-69页 |
| ·化学除磷量预测 | 第66-67页 |
| ·化学除磷加药量的计算 | 第67-68页 |
| ·同步沉析化学除磷自控优化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氧化沟系统生化动力学研究 | 第71-75页 |
| ·有机物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71-72页 |
| ·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 ·动力学常数的求定 | 第72页 |
| ·氨氮去除动力学研究 | 第72-75页 |
| ·动力学模式 | 第73页 |
| ·动力学常数的求定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建议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