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紫花苜蓿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4-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材料 | 第14-15页 |
·方法 | 第15-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20页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不同品种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7页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不同品种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不同培养基成分及激素对再生芽生根的影响 | 第19-20页 |
·再生植株的炼苗和移栽 | 第20页 |
3 讨论 | 第20-23页 |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植株再生能力 | 第20-21页 |
·不同外源激素及浓度对紫花苜蓿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 | 第21页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 第21页 |
·不同外植体的植株再生能力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DREB1A基因对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 | 第23-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1页 |
·植物表达载体prd29A-GUS-NOS的构建 | 第30-31页 |
·植物表达载体p35S-DREB1A-NOS的构建 | 第31-32页 |
·植物表达载体prd29A-DREB1A-NOS的构建 | 第32-33页 |
·转化菌的鉴定 | 第33-34页 |
·转化体系的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基因转化 | 第39-40页 |
·转化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8页 |
·外植体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抗生素的选择对转化的影响 | 第45-48页 |
第三章 紫花苜蓿花粉管通道法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8-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材料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不同导入时间结荚率的统计 | 第50-51页 |
·不同导入方法结荚率的统计 | 第51-52页 |
·T_0代转化植株转化率的统计 | 第52-54页 |
·转化植株的抗寒性初步鉴定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8页 |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机理 | 第55页 |
·苜蓿授粉机理 | 第55-56页 |
·不同导入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导入方法对转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第四章 文献综述 | 第64-96页 |
1 植物DREB转录因子及拟南芥rd29A基因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 第64-67页 |
·DREB转录因子及rd29A基因启动子的发现 | 第64页 |
·DREB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 | 第64-66页 |
·rd29A基因启动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 | 第66-67页 |
2 紫花苜蓿组织培养 | 第67-7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67-68页 |
·影响紫花苜蓿组织培养植株再生的因素 | 第68-71页 |
·现存问题 | 第71-72页 |
·发展趋势 | 第72页 |
3 紫花苜蓿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72-84页 |
·常用的转基因方法 | 第72-77页 |
·紫花苜蓿转基因研究 | 第77-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