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益生菌概述 | 第13-18页 |
·益生菌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益生菌产生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益生菌首选菌株乳酸菌 | 第14-18页 |
·嗜酸乳杆菌的研究概况 | 第18-30页 |
·嗜酸乳杆菌的基本特性 | 第18页 |
·嗜酸乳杆菌的发酵特性 | 第18-19页 |
·嗜酸乳杆菌的分类鉴定技术 | 第19-20页 |
·嗜酸乳杆菌的分类 | 第20-21页 |
·嗜酸乳杆菌在动物和人体中分布 | 第21页 |
·嗜酸乳杆菌的代谢机理 | 第21-22页 |
·嗜酸乳杆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22-24页 |
·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物的保健作用 | 第24-26页 |
·嗜酸乳杆菌在食品及饲料添加剂上应用 | 第26-29页 |
·嗜酸乳杆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益生菌菌种选育及应用要点 | 第30-33页 |
·菌种来源 | 第30-31页 |
·菌种的安全检测 | 第31页 |
·活菌含量 | 第31页 |
·稳定性 | 第31-32页 |
·规模化生产 | 第32页 |
·针对性 | 第32页 |
·使用时间 | 第32-33页 |
·使用剂量 | 第33页 |
·微生物青贮剂菌种检测 | 第33-34页 |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9页 |
·主要菌种及来源 | 第36页 |
·指示菌 | 第36-37页 |
·培养基选择及配制 | 第37-38页 |
·其它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菌种的活化 | 第39页 |
·菌种分离纯化 | 第39页 |
·供氧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有氧驯化 | 第39-40页 |
·活菌计数法 | 第40页 |
·总酸度测定(NaOH 滴定法) | 第40页 |
·pH 值的测定 | 第40页 |
·OD 值的测定 | 第40页 |
·世代时间的测定 | 第40页 |
·生长动力曲线测定 | 第40页 |
·耐酸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耐胆盐能力的测定 | 第41页 |
·(牛津杯法)抑菌能力测定 | 第41页 |
·菊粉培养基增殖因子实验 | 第41页 |
·(离子色谱法)乳酸、乙酸的测定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64页 |
·嗜酸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2-52页 |
·改变通气量对嗜酸乳杆菌生物量影响 | 第42页 |
·嗜酸乳杆菌生长动力曲线 | 第42-44页 |
·嗜酸乳杆菌菌龄的探索 | 第44页 |
·菊粉对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4-47页 |
·嗜酸乳杆菌耐酸特性 | 第47页 |
·嗜酸乳杆菌耐胆盐特性 | 第47-48页 |
·嗜酸乳杆菌耐药特性 | 第48页 |
·嗜酸乳杆菌抑菌特性 | 第48-52页 |
·嗜酸乳杆菌与乳酸链球菌微生态关系研究 | 第52-59页 |
·指示菌 | 第52页 |
·特殊试剂 | 第52页 |
·抑制特性复壮 | 第52-53页 |
·两乳酸菌混合培养最佳温度选择 | 第53页 |
·两种乳酸菌混合培养接种模式的选择 | 第53-55页 |
·混合培养与纯培养时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 | 第55页 |
·两种菌混合培养与纯培养生物量、产酸量变化 | 第55-59页 |
·乳酸菌检测方法建立 | 第59-64页 |
·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活菌计数检测 | 第59-61页 |
·细菌形态观察 | 第60页 |
·乳酸菌活菌菌落总数检测 | 第60页 |
·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菌落数检测 | 第60-61页 |
·粪链球菌特性及活菌计数检验 | 第61-64页 |
·样品制备与培养方法 | 第61页 |
·形态观察 | 第61-62页 |
·定量检测 | 第62-63页 |
·粪链球菌种属特性鉴定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