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产业集群治理 | 第12-17页 |
·产业集群升级治理 | 第17-19页 |
·理论评述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理论研究法 | 第20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2. 相关理论 | 第22-35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产业集群 | 第22-23页 |
·产业集群升级 | 第23页 |
·产业集群升级理论 | 第23-26页 |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23-24页 |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 第24-26页 |
·产业集群升级治理理论 | 第26-35页 |
·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 | 第26-30页 |
·区域创新网络治理理论 | 第30-35页 |
3.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风险 | 第35-42页 |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风险的类型 | 第35-39页 |
·价值链风险 | 第35-37页 |
·创新网络风险 | 第37-38页 |
·链网风险 | 第38-39页 |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风险的分析 | 第39-41页 |
·对于价值链风险的分析 | 第39-40页 |
·对于网络风险的分析 | 第40页 |
·对于链网互动风险的分析 | 第40-41页 |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风险治理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4. 基于链网互动的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交互治理 | 第42-53页 |
·链网交互治理的含义 | 第42页 |
·链网交互治理的驱动力 | 第42-43页 |
·标准全球化的推行 | 第42页 |
·创新环境的维护 | 第42-43页 |
·链网交互治理模式 | 第43-46页 |
·链网交互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链网交互治理的两种模式 | 第44-46页 |
·链网交互治理结构 | 第46-49页 |
·链网交互治理结构网络 | 第46-47页 |
·链网交互治理的主体 | 第47-48页 |
·链网交互治理的关系 | 第48-49页 |
·链网交互治理机制 | 第49-50页 |
·创新能力与生产能力互动机制 | 第49页 |
·集群成员战略联盟机制 | 第49-50页 |
·链网交互治理内容 | 第50-51页 |
·利益协调 | 第50页 |
·区域创新能力培育 | 第50页 |
·集群公共品建设 | 第50-51页 |
·链网交互治理效率评价 | 第51-53页 |
·标准的采纳和执行 | 第51页 |
·集体活动的制定和执行 | 第51-53页 |
5. 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案例分析 | 第53-59页 |
·嵊州领带产业集群的现状 | 第53-54页 |
·基本情况 | 第53-54页 |
·发展历程 | 第54页 |
·嵊州领带产业集群升级面临的问题 | 第54-56页 |
·建设区域创新网络中的问题 | 第55页 |
·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问题 | 第55-56页 |
·链网互动视角下嵊州领带产业集群的交互治理的具体措施 | 第56-59页 |
·龙头企业的治理 | 第56-57页 |
·中小企业的治理 | 第57-59页 |
6. 结束语 | 第59-61页 |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