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法律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法律发展的概念辨析 | 第10-12页 |
·法律发展的核心论辩 | 第12-13页 |
·社会转型视野的引入 | 第13-14页 |
·论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社会转型与法律发展 | 第16-40页 |
·社会转型与中国的双重转型 | 第16-18页 |
·社会转型的基本特性 | 第18-22页 |
·可控性 | 第19页 |
·模仿性 | 第19-20页 |
·代价性 | 第20-22页 |
·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特点 | 第22-31页 |
·坚持不懈的现代化努力 | 第22-26页 |
·多元并存的社会结构 | 第26-27页 |
·渐进式转型 | 第27-31页 |
·社会转型与法律发展 | 第31-40页 |
·作为法律发展目标的法治 | 第31-33页 |
·法治的逻辑构成 | 第33-37页 |
·法治与社会转型 | 第37-40页 |
第3章 转型中国法律发展的重心 | 第40-74页 |
·作为“本土资源”的民间法 | 第40-46页 |
·民间法与法律多元 | 第41-43页 |
·民间法与经济基础 | 第43-45页 |
·民间法与秩序本位 | 第45-46页 |
·辩证唯物论视野下的社会转型与法律发展 | 第46-54页 |
·历史唯物论视野下的中国社会转型 | 第46-48页 |
·辩证唯物论视野下的中国法律发展 | 第48-52页 |
·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视野下的民间法 | 第52-54页 |
·国家法与秩序重构 | 第54-62页 |
·秩序的多元性 | 第55-57页 |
·国家法与秩序重构 | 第57-60页 |
·秩序重构与社会失序 | 第60-62页 |
·国家法与市场经济 | 第62-66页 |
·国家法本位下的民间法空间 | 第66-74页 |
·民间法与民主立法 | 第67-68页 |
·民间法与法律确认 | 第68-69页 |
·民间法与不告不理 | 第69-71页 |
·民间法与诉讼调解 | 第71-72页 |
·民间法与法律方法 | 第72-74页 |
第4章 转型中国法律发展的途径 | 第74-106页 |
·法律发展的三种基本途径 | 第74-78页 |
·法律继承 | 第74-75页 |
·法律移植 | 第75-76页 |
·法律创新 | 第76-78页 |
·社会转型与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 第78-85页 |
·市场化转型与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 第79-80页 |
·现代化转型与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 第80-81页 |
·开放化转型与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 第81-82页 |
·外生后发式社会转型与法律移植的效率性 | 第82-85页 |
·社会转型与法律移植的可能性 | 第85-97页 |
·文化差异与法律移植的可能性 | 第86-91页 |
·生产方式差异与法律移植的可能性 | 第91-95页 |
·法律体系差异与法律移植的可能性 | 第95-97页 |
·社会差异与法律移植的策略性 | 第97-106页 |
·社会差异与法律移植的自主性 | 第98-100页 |
·社会差异与法律移植的渐进性 | 第100-103页 |
·社会差异与移植法的本土化 | 第103-106页 |
第5章 转型中国法律发展的模式 | 第106-138页 |
·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的分歧 | 第106-110页 |
·进化论理性主义视野下对政府推进模式的再审视 | 第110-123页 |
·进化论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理路 | 第110-113页 |
·政府推进模式与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矛盾” | 第113-114页 |
·政府推进模式与进化论理性主义的契合 | 第114-123页 |
·市民社会理论视野下对政府推进的再审视 | 第123-129页 |
·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历史发展 | 第124-126页 |
·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反思 | 第126-127页 |
·政府推进与市民社会理论的契合 | 第127-129页 |
·政府推进型法律发展模式的局限与完善 | 第129-138页 |
·政府推进模式的局限性 | 第129-130页 |
·坚持渐进式的政府推进策略 | 第130-135页 |
·加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135-138页 |
结论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2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2-153页 |
后记 | 第153-154页 |
论文摘要 | 第154-157页 |
Abstract | 第157-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