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20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7-12页 |
二、研究的主旨与内容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13-16页 |
四、前提性问题限定 | 第16-17页 |
五、本文的核心观点和逻辑论证 | 第17-18页 |
六、论文特点及创新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古代中国“契约”发展的简要历史考察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文字出现之前的“契约”形式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文字出现后“契约”的早期考察——西周至东晋 | 第21-25页 |
一、“契约”语词的发展变化 | 第21-23页 |
二、早期“契约”成立的形式要件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契约”自东晋开始的发展变化 | 第25-27页 |
一、以契券为依据征税 | 第25页 |
二、红契与白契称谓的出现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国家法律制度中的“契约自由” | 第27-62页 |
第一节 禁止“较固取”、“更出开闭”、“参市” | 第28-36页 |
一、禁止“较固取” | 第30-32页 |
二、禁止“更出开闭” | 第32-35页 |
三、禁止“参市” | 第35页 |
四、“两不和同”行为出现的原因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私契”在官府视野中的不同法律地位 | 第36-48页 |
一、“令无私契之文,不准私券之限” | 第36-42页 |
二、“任依私契,官不为理” | 第42-44页 |
三、“私契”在官府视野中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原因 | 第44-48页 |
第三节 法律制度对“契约自由”的限制 | 第48-62页 |
一、契约主体资格的限制 | 第49-57页 |
二、契约内容的限制 | 第57-61页 |
三、契约形式的限制 | 第61-62页 |
第三章 民间契约实践中的“契约自由” | 第62-92页 |
第一节 左憧憙的契约生活:从一个典型个案切入 | 第62-70页 |
一、契约生活的普遍性 | 第62-64页 |
二、“契约自由”在左憧憙契约生活中的反映 | 第64-70页 |
第二节 “二主和同”的表达与实践 | 第70-78页 |
一、二主和同立券 | 第70-71页 |
二、情愿、甘愿、比系两愿 | 第71-77页 |
三、两共对面平章 | 第77-78页 |
第三节 亲邻典主先买权对“契约自由”的限制 | 第78-83页 |
一、亲邻典主先买权在法律及契约实践中的表现 | 第78-82页 |
二、亲邻典主先买权存在之原因 | 第82-83页 |
第四节 民间“契约自由”与国家管制之间的博弈 | 第83-92页 |
一、民间契约与国家法的关系 | 第83-86页 |
二、国家对私债的赦免与民间抵赦条款的出现 | 第86-92页 |
第四章 司法实践对“契约自由”的尊重与干涉 | 第92-106页 |
第一节 契约争讼的司法态度与审判技巧 | 第92-99页 |
一、词讼之兴,初非美事 | 第92-94页 |
二、关注契约形式与内容的真实性 | 第94-99页 |
第二节 对“契约自由”的尊重与干涉 | 第99-106页 |
一、禁止抑勒奸横之情形 | 第99-101页 |
二、均平怜弱思想对“契约自由”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第五章 古代中国“契约自由”的文化解读 | 第106-125页 |
第一节 家族一体观念与“契约自由” | 第106-109页 |
一、家长的缔约主体资格与“契约自由” | 第106-108页 |
二、亲邻典主的先买权与“契约自由”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中人、牙人、保人制度与“契约自由” | 第109-119页 |
一、对契约交易的促进作用 | 第110-113页 |
二、对契约履行的保障作用 | 第113-114页 |
三、对契约纠纷的调处作用 | 第114-119页 |
第三节 “重义轻利”观念与“契约自由” | 第119-125页 |
一、契约的互惠性让位于互助性 | 第120-122页 |
二、对免除债负行为的推崇与旌表 | 第122-125页 |
结语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137页 |
后记 | 第137-138页 |
论文摘要 | 第138-141页 |
ABSTRACT | 第141-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