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巨额负债危机的多中心治理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8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9-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3. 对研究现状的简单评价 | 第13-14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14-16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我国高校巨额负债危机多中心治理的理论分析 | 第18-27页 |
(一) 相关概念的诊释 | 第18-20页 |
1. 负债 | 第18-19页 |
2. 负债经营 | 第19页 |
3. 高校负债危机 | 第19-20页 |
(二)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24页 |
1. 多中心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 第20页 |
2.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重要特征 | 第20-21页 |
3.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1-23页 |
4.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初步评价 | 第23-24页 |
(三) 高校债务危机多中心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7页 |
1. 多中心治理机制的适用性问题 | 第24-26页 |
2. 高校债务危机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二、我国高校巨额负债危机的实证分析 | 第27-40页 |
(一) 当前我国高校巨额负债的现状素描 | 第27-32页 |
1.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负债现状 | 第27-28页 |
2. 案例分析:“吉林大学的扩张之路” | 第28-31页 |
3. “巨型大学”之辨 | 第31-32页 |
(二) 当前我国高校负债的危机的解决之道 | 第32-36页 |
(三) 当前我国高校巨额负债的行为归因 | 第36-40页 |
1. 空间上的彼此割裂与非均衡化 | 第36-37页 |
2. 主体上的相互对立与非合作化 | 第37-38页 |
3. 权力上的责任游离与非制衡化 | 第38-40页 |
三、我国高校巨额负债危机多中心治理的路径探索 | 第40-49页 |
(一) 以空间为中心的治理路径 | 第40-41页 |
1. 科学界定高校的活动空间 | 第40页 |
2. 合适规范政府的作为空间 | 第40页 |
3. 积极培养社会的参与空间 | 第40-41页 |
4. 有效拓展市场的效用空间 | 第41页 |
(二) 以主体为中心的治理路径 | 第41-43页 |
1.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 | 第41-42页 |
2. 从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发展 | 第42页 |
3. 从特权高校向平权高校转变 | 第42页 |
4. 从无能中介向高能中介转化 | 第42-43页 |
(三) 以手段为中心的治理路径 | 第43-45页 |
1. 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 | 第43-44页 |
2. 健全相关的信息体系 | 第44页 |
3. 改良相关的机制体系 | 第44页 |
4. 加强相应的教育体系 | 第44-45页 |
(四) 以权力为中心的治理路径 | 第45-47页 |
1. 严格划分不同主体的权力范围 | 第45-46页 |
2. 对等配置不同主体的权力责任 | 第46页 |
3. 有效制衡不同主体的权力运用 | 第46-47页 |
(五) 各治理中心的整合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