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

目录第1-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6页
   ·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的研究第16-19页
     ·超高产水稻育种的起源第16-17页
     ·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第17-19页
   ·高产水稻的形态和生理性状的研究第19-28页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第19-21页
     ·光合相关性状第21-24页
     ·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充实性第24-26页
     ·植株的抗倒伏性第26-27页
     ·根系活力第27-28页
   ·高产水稻遗传基础的研究第28-35页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28-29页
     ·控制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第29-35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超高产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第36-44页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供试材料第36页
     ·试验设计第36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6-37页
     ·数据分析第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比较第37页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第37-38页
     ·不同水稻品种穗部性状比较第38页
     ·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第38-41页
   ·讨论第41-42页
   ·结论第42-44页
第三章 超高产水稻光合生产能力的研究第44-62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供试材料第44页
     ·试验设计第44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44-45页
     ·数据分析第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58页
     ·冠层结构第45-50页
     ·叶片净光合速率第50-53页
     ·不同生育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第53-55页
     ·齐穗后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第55页
     ·分蘖成穗率第55-56页
     ·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及转运状况第56-58页
   ·讨论第58-60页
   ·结论第60-62页
第四章 超高产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充实特性的研究第62-98页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供试材料第62页
     ·试验设计第62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62-63页
     ·数据分析第63页
   ·结果与分析第63-94页
     ·维管束性状第63-80页
     ·穗部不同部位籽粒灌浆特性第80-84页
     ·不同粒位和穗位籽粒性状第84-86页
     ·剑叶、穗颈和枝梗的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及其它性状的相关性第86-94页
   ·讨论第94-96页
     ·不同部位维管束性状的关系第94页
     ·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及其它性状的的关系第94-95页
     ·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维管束性状和籽粒性状第95-96页
   ·结论第96-98页
第五章 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研究第98-108页
   ·材料与方法第98-100页
     ·供试材料第98-99页
     ·试验设计第99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99-100页
     ·数据分析第100页
   ·结果与分析第100-105页
     ·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的茎秆抗倒伏性能第100页
     ·茎杆结构特征第100-105页
   ·讨论第105-107页
     ·水稻茎秆机械强度的影响因素第105-106页
     ·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第106-107页
   ·结论第107-108页
第六章 超高产水稻遗传基础的研究第108-130页
   ·材料与方法第108-113页
     ·供试材料第108页
     ·试验设计第108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08-112页
     ·数据分析第112-113页
   ·结果分析第113-124页
     ·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SSR标记连锁图第113页
     ·沈农265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第113-116页
     ·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分析第116-121页
     ·沈农265基部伸长节间性状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和QTL分析第121-124页
   ·讨论第124-127页
     ·沈农265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第124-125页
     ·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分析第125-126页
     ·沈农265基部节间性状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和QTL分析第126-127页
   ·结论第127-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耐密性玉米的密植效应及耐密性遗传规律研究
下一篇:北方粳稻粒重形成机理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