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9-4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20-21页 |
·语义理论和认识论哲学中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 第21-26页 |
·语义学理论中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 第22-24页 |
·认识论哲学中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 第24-26页 |
·认知科学对三元关系的新解 | 第26-28页 |
·心智的认知信息处理研究进路 | 第26-27页 |
·信息处理的心智模型中的三元关系 | 第27-28页 |
·心智的信息处理研究进路的语义观 | 第27-28页 |
·心智的信息处理研究进路中的真理观 | 第28页 |
·判定真理的语言层次 | 第28-35页 |
·句子层次上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判定 | 第28-30页 |
·真理观的演变: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再到认知科学 | 第30页 |
·语篇层次上的认知主义的真理判定 | 第30-31页 |
·知识框架与真理的相对主义 | 第31-32页 |
·科学真理与科学语篇的连贯性 | 第32-33页 |
·现有的语篇连贯理论述评 | 第33-35页 |
·心智中的非体验的数学保证了革命性科学语篇的连贯性 | 第35-37页 |
·对体验主义哲学的反思和批判 | 第37-43页 |
·对体验主义数学观的反思 | 第37-40页 |
·对体验主义心身观的反思 | 第40-43页 |
·再论三元关系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43-45页 |
第二章 研究问题的由来——对三大语言理论的科学实在观的批评 | 第45-64页 |
·三大语言理论对三元关系的基本假定之比较 | 第45-49页 |
·语言相对论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 第45-47页 |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 第47-48页 |
·认知语义学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 第48-49页 |
·对三大语言理论的科学实在观的批评 | 第49-63页 |
·语言相对论的科学实在观及其批评 | 第49-53页 |
·建构论的科学实在观及其批评 | 第53-59页 |
·体验的科学实在论及其批评 | 第59-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第三章 知识论演变史简述 | 第64-74页 |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知识论之争 | 第64-67页 |
·理性主义的知识观 | 第64-65页 |
·经验主义的知识论 | 第65-66页 |
·理性主义知识论与经验主义知识论的分歧 | 第66-67页 |
·建构主义的知识论 | 第67-69页 |
·体验主义的知识论 | 第69-70页 |
·知识论演变史小结及评论 | 第70-74页 |
·知识论演变史小结 | 第70-71页 |
·对上述知识论的评论 | 第71-74页 |
第四章 认知科学视野中的三元关系——基于认知的信息处理研究进路 | 第74-88页 |
·从心智哲学走向认知科学 | 第74-75页 |
·作为信息处理器的心智模型 | 第75-85页 |
·心智对语言信息处理的层次性 | 第75-77页 |
·信息处理的四个阶段和层次 | 第77-85页 |
·心智对感知、模式识别和图像信息处理的四个阶段 | 第78-81页 |
·心智对交流和语言信息的处理的四个阶段 | 第81-85页 |
·世界模型的特点 | 第85-87页 |
·信息处理研究进路对知识论的启示 | 第87-88页 |
第五章 真理与语篇对接 | 第88-107页 |
·关于知识问题研究的不同维度 | 第88-89页 |
·语篇与知识对接 | 第89页 |
·判断真理的语言层次 | 第89-97页 |
·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在句子层次上判定 | 第90-97页 |
·认识论的语言转向 | 第90-91页 |
·真理与陈述句 | 第91-92页 |
·真理与指称理论 | 第92-97页 |
·认知主义的真理观 | 第97-101页 |
·心智问题从哲学研究走向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 | 第97-98页 |
·认知主义的语义观 | 第98-100页 |
·认知主义的语义观与意义的整体论和使用论的区别 | 第100-101页 |
·真理问题应在语篇层次上判定 | 第101-102页 |
·认知框架论与真理的相对主义 | 第102-104页 |
·革命性科学理论的接受与语篇的连贯性 | 第104-107页 |
第六章 现有语篇连贯理论述评 | 第107-145页 |
·关于语篇的各种观点 | 第107-111页 |
·构成语篇的标准及原则 | 第107-108页 |
·关于语篇连贯的观点 | 第108-111页 |
·前理论阶段的语篇连贯观 | 第111页 |
·关于语篇连贯的理论及其评价 | 第111-121页 |
·基于结构主义的篇章语法的语篇研究 | 第112-113页 |
·基于功能-语用的语篇连贯研究 | 第113-115页 |
·基于符号学的语篇连贯研究 | 第115-119页 |
·N(o|¨)th的篇章符号学的三个框架 | 第115-117页 |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连贯理论 | 第117-119页 |
·对上述三种语篇连贯理论的评论 | 第119-121页 |
·认知进路的语篇连贯研究 | 第121-142页 |
·基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解释语篇连贯的机制 | 第122-124页 |
·基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 | 第124-130页 |
·基于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 | 第130-133页 |
·基于Lakoff&Johnson的概念转喻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 | 第133-142页 |
·概念转喻的性质与特点 | 第133页 |
·概念转喻与语篇连贯 | 第133-136页 |
·转喻在语篇中的功能 | 第136-142页 |
·对认知进路的语篇连贯理论的评论 | 第142-145页 |
第七章 革命性科学语篇的连贯机制研究 | 第145-165页 |
·科学革命及革命性科学语篇的理解与接受 | 第145-147页 |
·科学革命与库恩的范式理论 | 第145-146页 |
·Lakoff&Johnson对范式理论的支持 | 第146页 |
·波普尔对范式理论的批评 | 第146页 |
·认知的语篇理论无法解释革命性科学语篇的连贯性 | 第146-147页 |
·科学革命与反常规思维 | 第147-157页 |
·哥白尼:反体验的日心说 | 第147-149页 |
·伽利略:反常识和类比思维的惯性定律 | 第149-151页 |
·牛顿:将天上和地下的力统一起来,却不是凭借想象 | 第151-152页 |
·不可感知的电磁世界 | 第152-154页 |
·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的概念框架 | 第154-156页 |
·感知无法迄及的量子世界 | 第156-157页 |
·革命性科学语篇的连贯机制:数学思维的作用 | 第157-165页 |
·日心说因数学上的简单性而战胜地心说 | 第157-159页 |
·伽利略用数学描述代替原因解释 | 第159-160页 |
·牛顿探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 第160-161页 |
·只有通过数学才发现的电磁现象 | 第161-162页 |
·相对论与四维的数学世界 | 第162-163页 |
·量子理论的数学模型 | 第163-165页 |
第八章 对体验主义的数学观的反思 | 第165-190页 |
·体验主义的理性观:理性和推理的结构都是体验性的 | 第165-166页 |
·体验主义的数学观 | 第166-176页 |
·数学中的形式是体验的 | 第166-167页 |
·数学不是唯一的超验的真理 | 第167页 |
·数学的认知基础:来自人类的基本行为 | 第167-171页 |
·数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都来自身体的经验和隐喻思维 | 第171-176页 |
·数学思想的发生:起源于高等动物的顿识能力 | 第171页 |
·数学思想的发展——依靠概念隐喻 | 第171-176页 |
·体验主义数学观小结 | 第176页 |
·对体验主义的数学观的反思 | 第176-189页 |
·体验的和想象的认知无法产生普遍性的数学理论体系 | 第177-182页 |
·原始文明中的数学:基于经验法 | 第177-178页 |
·希腊文明中的数学:基于逻辑演绎法 | 第178-182页 |
·数学为何对真实世界有效 | 第182-183页 |
·高等的数学知识不是体验性心智的产物 | 第183-185页 |
·数学思想与语言的关系 | 第185-187页 |
·数学语言的特点 | 第187-189页 |
·关于数学思维的两点推论 | 第189-190页 |
第九章 对体验主义哲学的心身观的反思 | 第190-207页 |
·体验主义哲学的心身观和理性观 | 第190-191页 |
·对体验主义心身观的反驳 | 第191-202页 |
·感官经验的不可靠性和有限性 | 第191-197页 |
·视觉错觉的例子 | 第192-197页 |
·其他感觉失真的例子 | 第197页 |
·感觉的有限性 | 第197页 |
·多数人的身体经验不代表真理 | 第197-200页 |
·科学知识主要不是来自观察和实验 | 第200-201页 |
·数学具有校正和超越感觉经验的能力 | 第201-202页 |
·体验主义的心身观VS西方传统哲学的心身观 | 第202-207页 |
·体验哲学的经验科学证据仅仅来自日常语言的表达 | 第202-203页 |
·体验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误读 | 第203-207页 |
第十章 结束语: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的关系 | 第207-225页 |
·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 | 第208-215页 |
·再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语言的思想和无语言的思想 | 第208-213页 |
·再论语言与知识的关系 | 第213-215页 |
·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 | 第213-214页 |
·知道如何与知道是何 | 第214页 |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 第214-215页 |
·三大语言理论的科学实在观的问题根源 | 第215-220页 |
·语言相对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忽视了无语言的思维 | 第216页 |
·认知语义学忽视了理论辩护阶段是有意识的语言及符号思维 | 第216-220页 |
·本研究的结论、假说及贡献 | 第220-225页 |
·本研究的结论 | 第220-221页 |
·本文对三元关系的假说 | 第221-222页 |
·本研究的贡献 | 第222-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35页 |
后记 | 第235-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