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縮略语表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4-30页 |
一、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14-18页 |
1 对病名的认识 | 第14页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6页 |
·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 | 第14-15页 |
·湿热蕴肠、肠络损伤为病机关键 | 第15页 |
·脾胃功能失调与湿热密切相关 | 第15-16页 |
3 中医药治疗 | 第16-18页 |
·辨证论治 | 第16-17页 |
·中药保留灌肠 | 第17-18页 |
·针灸疗法 | 第18页 |
·其他疗法 | 第18页 |
·临床研究现状 | 第18页 |
二、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8-19页 |
2 发病机制研究 | 第19-22页 |
·对核因子-κB/TLR4通路的研究 | 第19-21页 |
·对细胞因子(IL-8)的研究 | 第21页 |
·对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的研究 | 第21-22页 |
·TLR4/NF-κB通路激活与紧密连接受损的联系 | 第22页 |
3 内科治疗现状研究 | 第22-25页 |
·治疗目标 | 第22页 |
·治疗方案 | 第2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0-48页 |
引言 | 第30页 |
一、资料和方法 | 第30-37页 |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30页 |
2 诊断标准 | 第30-34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0-32页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2页 |
·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 第32-33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3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3页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33-34页 |
·随机方法及治疗分配 | 第34页 |
3 临床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治疗方案 | 第34页 |
·治疗方法及疗程 | 第34-35页 |
·合并用药 | 第35页 |
·观察内容 | 第35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5-37页 |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二、结果 | 第37-43页 |
1 基线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第37-39页 |
·性别 | 第37页 |
·年龄 | 第37页 |
·病程 | 第37-38页 |
·临床类型 | 第38页 |
·病变范围 | 第38页 |
·肠外表现 | 第38页 |
·Sutherland DAI积分 | 第38-39页 |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 | 第39页 |
2 疗效分析 | 第39-43页 |
·症状消失率 | 第39-40页 |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40页 |
·综合疗效比较 | 第40-41页 |
·肠黏膜病变情况 | 第41-42页 |
·缓解率 | 第42-43页 |
·血沉、C反应蛋白 | 第43页 |
3 安全性分析 | 第43页 |
三、讨论 | 第43-47页 |
1 证治特点 | 第43-44页 |
·活动期湿热内蕴、气血失调,治疗予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 第43-44页 |
·缓解期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治疗予益气健脾,辅以清肠化湿,调节脏腑功能 | 第44页 |
2 方药解析 | 第44-46页 |
·清肠化湿方配伍组成分析 | 第44-46页 |
·灌肠方组成分析 | 第46页 |
3 疗效评价 | 第46页 |
4 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8-78页 |
引言 | 第48页 |
摘要 | 第48-49页 |
实验一 HT-29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4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50页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50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六、讨论 | 第51-52页 |
实验二 清肠化湿方对HT-29细胞炎症模型TLR-4、NF-K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2-57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53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53页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53-54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六、讨论 | 第56-57页 |
实验三 清肠化湿方对HT-29细胞炎症模型IL-8含量的影响 | 第57-60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5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57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57-58页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58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六、讨论 | 第59-60页 |
实验四 清肠化湿方对TNBS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及病理学评分的影响 | 第60-67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60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61-62页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62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六、讨论 | 第65-67页 |
实验五 清肠化湿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CLAUDIN-1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 第67-74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6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67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67-71页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71-72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72-73页 |
六、讨论 | 第73-74页 |
实验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