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22页 |
| 1.隐性知识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8页 |
| ·隐性知识的概念 | 第15页 |
| ·隐性知识的分类 | 第15-16页 |
| ·隐性知识的转化 | 第16-18页 |
| 2.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 ·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测量 | 第19页 |
|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制和路径研究 | 第19-20页 |
| 3.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 4.结构方程模型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机制分析 | 第22-32页 |
| 1.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提出 | 第22-26页 |
|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可行性 | 第25-26页 |
|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特征 | 第26页 |
| 2.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机制 | 第26-28页 |
| ·个体之间的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 | 第27页 |
| ·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 | 第27-28页 |
| ·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 | 第28页 |
| 3.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动力机制 | 第28-32页 |
|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动力基本假设 | 第28-29页 |
|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动力模型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 第32-38页 |
| 1.研究变量界定 | 第32-36页 |
| ·自变量的界定 | 第32-34页 |
| ·中介变量的界定 | 第34-35页 |
| ·因变量的界定 | 第35-36页 |
| ·控制变量的界定 | 第36页 |
| 2.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36-38页 |
| ·概念模型 | 第36页 |
| ·研究假设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8-53页 |
| 1.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8-39页 |
| ·问卷设计 | 第38-39页 |
| ·数据收集 | 第39页 |
| 2.数据分析 | 第39-51页 |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2-47页 |
|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47-51页 |
| 3.实证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因素 | 第51页 |
| ·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度的作用路径 | 第51-53页 |
| 第六章 提高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的对策研究 | 第53-56页 |
| 1.优化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在机理 | 第53-54页 |
| ·提高知识整合的效率 | 第53页 |
| ·规避社会交换的风险 | 第53-54页 |
| 2.塑造有利于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环境 | 第54-56页 |
| ·发挥组织情境的效用 | 第54-55页 |
| ·完善社会资源的建设 | 第55-56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 1.研究总结 | 第56页 |
| 2.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