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国内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德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德国区域职业培训中心的办学模式 | 第19-36页 |
·区域职业培训中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 第19-21页 |
·区域职业培训中心存在的原因 | 第19页 |
·区域职业培训中心存在的条件 | 第19-21页 |
·区域职业培训中心的运作模式 | 第21-27页 |
·办学主体 | 第21-22页 |
·办学形式 | 第22-26页 |
·投资渠道 | 第26-27页 |
·管理体系 | 第27页 |
·案例分析——德国万茨累本职业培训中心 | 第27-33页 |
·组织结构 | 第28-30页 |
·办学主体 | 第30页 |
·办学形式 | 第30-32页 |
·投资渠道 | 第32-33页 |
·管理体系 | 第33页 |
·区域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总结 | 第33-36页 |
·区域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优势 | 第33-34页 |
·区域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不足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中心的办学模式 | 第36-46页 |
·企业内职业培训中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 第36-38页 |
·企业内职业培训中心存在的原因 | 第36-37页 |
·企业内职业培训中心存在的条件 | 第37-38页 |
·企业内职业培训中心的运作模式 | 第38-41页 |
·办学主体 | 第38页 |
·办学形式 | 第38-39页 |
·投资渠道 | 第39-40页 |
·管理体系 | 第40-41页 |
·案例分析——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职业培训中心 | 第41-43页 |
·办学主体 | 第41页 |
·办学形式 | 第41-43页 |
·投资渠道 | 第43页 |
·管理体系 | 第43页 |
·企业内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总结 | 第43-46页 |
·企业内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优势 | 第44页 |
·企业内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不足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德国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的办学模式 | 第46-54页 |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 第46-47页 |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存在的原因 | 第46-47页 |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存在的条件 | 第47页 |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的运作模式 | 第47-51页 |
·办学主体 | 第47-48页 |
·办学形式 | 第48-49页 |
·投资渠道 | 第49-50页 |
·管理体系 | 第50-51页 |
·案例分析——德国魏特史达特职业培训和技术中心 | 第51-52页 |
·办学主体 | 第51页 |
·办学形式 | 第51页 |
·投资渠道 | 第51-52页 |
·管理体系 | 第52页 |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总结 | 第52-54页 |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优势 | 第52-53页 |
·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不足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德国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54-66页 |
·完善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 第54-56页 |
·推广健康的职教观念 | 第54-55页 |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55页 |
·建立行业协会监管制度 | 第55-56页 |
·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 第56页 |
·办学主体多元化 | 第56-60页 |
·国家办学为主导 | 第57页 |
·促进企业办学 | 第57-58页 |
·推动行业办学 | 第58-59页 |
·鼓励私人团体办学 | 第59页 |
·探索多方合作办学 | 第59-60页 |
·办学形式多样化 | 第60-63页 |
·面向更多培训群体 | 第60-61页 |
·使用多种教学场所 | 第61页 |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 第61-62页 |
·加快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 第62-63页 |
·投资渠道多元化 | 第63-66页 |
·加大国家投资 | 第64页 |
·促进企业资助 | 第64-65页 |
·鼓励团体及个人捐助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