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1. 导论 | 第16-39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21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第16-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现实意义 | 第22-23页 |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 第23-30页 |
·国外合作金融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国内对合作金融的研究 | 第25-30页 |
·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工具 | 第30-32页 |
·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32-36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33-36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36-39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36-38页 |
·不足之处 | 第38-39页 |
2. 制度、制度变迁及金融制度变迁有关文献综述 | 第39-56页 |
·关于制度的阐述 | 第39-43页 |
·制度的界定及构成 | 第39-41页 |
·影响制度选择的因素 | 第41-43页 |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 第43-51页 |
·供需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44-47页 |
·制度变迁的模式 | 第47-49页 |
·制度变迁的均衡 | 第49页 |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49-51页 |
·金融制度及金融制度变迁理论 | 第51-56页 |
·金融制度的界定 | 第51-52页 |
·国内外金融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 第52-56页 |
3. 合作组织及合作金融的一般解释 | 第56-78页 |
·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理论 | 第56-65页 |
·合作经济的涵义及原则 | 第57-61页 |
·合作金融的基本涵义与原则 | 第61-65页 |
·合作金融制度的分析 | 第65-74页 |
·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分析 | 第65-69页 |
·合作金融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69-74页 |
·合作金融发展的异化及原因分析 | 第74-78页 |
·合作金融异化的表现 | 第74-75页 |
·合作金融原则异化的原因分析 | 第75-78页 |
4. 金融控制和我国金融制度变迁 | 第78-105页 |
·金融控制理论的提出 | 第78-79页 |
·金融控制的概念及方式 | 第79-93页 |
·金融控制的概念 | 第79-80页 |
·金融控制的方式 | 第80-85页 |
·金融控制是分析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主线 | 第85-93页 |
·政府金融控制的效用函数 | 第93-100页 |
·国家理性假定 | 第93-94页 |
·金融控制的效用函数 | 第94-99页 |
·国家理性目标之间的冲突与低效均衡 | 第99-100页 |
·政府通过金融控制实现社会稳定的方式 | 第100-102页 |
·通过利益补偿实现社会稳定 | 第100-101页 |
·通过金融风险防范促进社会稳定 | 第101-102页 |
·对实施金融控制的简要评析 | 第102-105页 |
5. 金融控制下的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分析 | 第105-149页 |
·改革开放前农村信用社历史沿革(1949 年-1978 年) | 第105-107页 |
·支持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制度变迁(1978 年-1996 年) | 第107-121页 |
·1978 年—1984 年:行社关系的确定和放松搞活 | 第107-110页 |
·1985 年—1996 年:在波折起伏中恢复合作金融性质 | 第110-112页 |
·该阶段制度变迁特点分析 | 第112-121页 |
·防范金融风险为目标的制度变迁(1996 年-2003 年) | 第121-132页 |
·背景介绍 | 第121-123页 |
·1996 年—2003 年主要改革措施 | 第123-127页 |
·1996 年—2003 年制度变迁特点分析 | 第127-132页 |
·服务“三农”条件下的制度变迁(2003 年以后) | 第132-149页 |
·背景介绍 | 第132页 |
·2003 年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措施 | 第132-140页 |
·2003 年改革成效 | 第140-141页 |
·2003 年以来制度变迁的特点分析 | 第141-149页 |
6. 合作金融组织与农村金融体系 国际比较及启示 | 第149-169页 |
·国外合作金融组织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与特点 | 第149-160页 |
·美国模式:需求功能型 | 第149-151页 |
·法国模式:国家控制型 | 第151-154页 |
·日本模式:政府扶持模式 | 第154-157页 |
·印度模式:政府参与型 | 第157-160页 |
·国外合作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经验 | 第160-162页 |
·国外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经验 | 第160-161页 |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经验 | 第161-162页 |
·我国合作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 | 第162-169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情况 | 第162-164页 |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足 | 第164-169页 |
7. 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第169-186页 |
·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 | 第169-175页 |
·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内涵:适度的金融控制 | 第170-171页 |
·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 第171-174页 |
·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基本要求 | 第174-175页 |
·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 第175-186页 |
·实施适度金融控制,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 第175-179页 |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第179-184页 |
·改善金融控制方式 | 第184-186页 |
8. 研究结论 | 第186-18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9-198页 |
后记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20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