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的视角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1 导论 | 第18-23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1-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43页 |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23-29页 |
·高技术与国际分工地位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高技术产业与经济进步 | 第24-25页 |
·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 | 第25-26页 |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及政府的支持战略 | 第26-29页 |
·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与升级:理论进展 | 第29-37页 |
·分工模式与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 | 第29-33页 |
·国际分工地位与产业转型和产品质量提升 | 第33-37页 |
·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与升级:实证研究 | 第37-41页 |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第37-38页 |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 | 第38-41页 |
·简要评述 | 第41-43页 |
3 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测度方法 | 第43-53页 |
·分析基础 | 第43-44页 |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的测度方法 | 第44-53页 |
·跨国比较方法 | 第45-50页 |
·区域比较方法 | 第50-53页 |
4 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实证测度 | 第53-86页 |
·中国高技术产业概况 | 第53-59页 |
·发展概况 | 第53-56页 |
·国际分工地位初步分析 | 第56-59页 |
·跨国比较分析 | 第59-69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9-65页 |
·分工地位的跨国比较 | 第65-69页 |
·区域差异分析 | 第69-75页 |
·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 第69-72页 |
·国际分工地位的区域差异 | 第72-75页 |
·基于市场势力的进一步验证 | 第75-85页 |
·研究方法 | 第76-79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79-81页 |
·实证结果讨论 | 第81-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5 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升级:影响因素 | 第86-95页 |
·分析基础 | 第86-87页 |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测度法的理论模型 | 第87-94页 |
·假设 | 第87-88页 |
·模型推导 | 第88-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6 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升级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第95-105页 |
·跨国数据实证检验 | 第95-100页 |
·数据及处理 | 第95-97页 |
·实证结果讨论 | 第97-100页 |
·区域数据实证检验 | 第100-104页 |
·数据及处理 | 第100-102页 |
·实证结果讨论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7 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升级:路径选择 | 第105-117页 |
·模型分析 | 第105-115页 |
·基本假定 | 第105-106页 |
·模型推导 | 第106-114页 |
·模型结论 | 第114-115页 |
·升级路径选择 | 第115-117页 |
8 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演进:案例分析 | 第117-134页 |
·案例选择 | 第117-118页 |
·"嵌入"效应案例 | 第117-118页 |
·"蛙跳"式发展案例 | 第118页 |
·平湖案例分析 | 第118-129页 |
·分析方法 | 第118-119页 |
·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概况 | 第119-121页 |
·调研数据分析 | 第121-126页 |
·平湖案例的经验借鉴 | 第126-129页 |
·高铁案例分析 | 第129-132页 |
·技术引进策略 | 第129-131页 |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 第131-132页 |
·高铁案例的经验借鉴 | 第132页 |
·小结 | 第132-134页 |
9 结论与启示 | 第134-138页 |
·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政策启示 | 第135-136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1页 |
附录 | 第151-185页 |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