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引言第9-18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动态第10-13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10-12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12-13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7页
     ·研究目的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17页
       ·理论意义第14-16页
       ·实践意义第16-17页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7-18页
2 隐性课程辩证关系研究第18-22页
   ·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及性质表征第18-19页
   ·隐性课程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之间“破”与“立”关系研究第19-20页
   ·国外教材(舶来知识)引进的辩证关系研究第20-21页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辩证关系研究第21-22页
3 隐性课程的功能探讨第22-31页
   ·德育功能第22-25页
     ·对德育认识的引导作用第23页
     ·对道德情感的陶冶作用第23-24页
     ·对道德意志的磨炼作用第24-25页
     ·对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第25页
   ·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第25-28页
     ·强制灌输功能第27页
     ·主动认同功能第27-28页
   ·社会功能第28-31页
     ·形成正确自我认识第29-30页
     ·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第30-31页
4 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第31-36页
   ·德育功能的价值体现第31-33页
     ·渗透在不同学科学习之中第31页
     ·隐藏在各项活动之中第31-32页
     ·渗透在校园实物环境中隐性德育课程之中第32页
     ·包含在学校规章制度之中第32-33页
     ·涵盖在校园生活之中第33页
   ·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价值体现第33-34页
     ·提高认知导向性第34页
     ·加强情感陶冶第34页
     ·磨炼意志第34页
   ·社会功能的价值体现第34-36页
     ·促进自我认识第34-35页
     ·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35页
     ·强化社会责任感第35-36页
     ·推动职业生涯规划第36页
5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实现路径第36-42页
   ·德育价值实现途径第36-38页
     ·从物质形态上强化第36-37页
     ·从制度形态上加强第37页
     ·从精神形态上推动第37-38页
     ·从道德形态上感召第38页
   ·意识形态价值实现途径第38-39页
     ·对于教材的选择,有良好的批判分析意识,尤其是对西方教材的引进第38页
     ·对于教育者层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挖掘显性课程中的隐性因素,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第38-39页
   ·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第39-42页
     ·侧重于跟踪当前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定期分享相关信息,交流个人见解第39-40页
     ·适度发展企业单位人士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对话第40页
     ·经常组织同学们亲近自然,向自然环境学习,寻找自己的悟性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45页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性课程视野下的高校师生关系
下一篇:大学生自我教育隐性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