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 2. 国内外隐性课程和师生关系研究动态 | 第9-14页 |
| ·国外隐性课程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 ·国内隐性课程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 ·国外师生关系的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国内师生关系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3 隐性课程的内涵及特性 | 第14-17页 |
| ·隐性课程的内涵 | 第14-15页 |
| ·隐性课程的特征 | 第15-17页 |
| 4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及成因 | 第17-22页 |
|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 第17-19页 |
| ·造成师生关系现状的主要原因 | 第19-22页 |
| ·教师的因素 | 第19-20页 |
| ·学生的因素 | 第20-21页 |
| ·高校隐性课程的缺失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21-22页 |
| 5 隐性课程对师生关系影响的理论探究 | 第22-26页 |
|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论 | 第22页 |
| ·老子的“无弃人”思想 | 第22-23页 |
| ·罗杰斯“三要素”说 | 第23-25页 |
| ·杜威的“附带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 6 隐性课程对师生关系影响的实践探讨 | 第26-31页 |
| ·通过隐性课程改善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 | 第26-27页 |
| ·加强师资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 | 第26页 |
| ·大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 | 第26页 |
| ·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讲求优雅与实用的结合 | 第26页 |
| ·加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 | 第26-27页 |
| ·以学生为本,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 | 第27页 |
| ·改善师生关系的隐性课程设计—师生互动 | 第27-31页 |
| ·通过隐性课程改善师生关系的具体方法 | 第31页 |
| 7 隐性课程对改善师生关系的功能及作用方式 | 第31-39页 |
|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导向功能 | 第31-34页 |
| ·德育导向功能 | 第31-32页 |
| ·启智冶美功能 | 第32页 |
| ·行为规范功能 | 第32页 |
| ·陶冶情感 | 第32-33页 |
| ·磨炼意志 | 第33页 |
| ·激发兴趣 | 第33页 |
| ·发展想象力 | 第33-34页 |
| ·隐性课程对教师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34-35页 |
| ·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 | 第35-39页 |
| ·感染 | 第35-36页 |
| ·暗示 | 第36-37页 |
| ·模仿 | 第37页 |
| ·从众 | 第37-38页 |
| ·内化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