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状况 | 第10-15页 |
·悬架导向机构的研究状况 | 第10-14页 |
·转向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悬架与转向系统发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悬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转向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具有直线导引作用的独立悬架导向机构 | 第18-30页 |
·引言 | 第18页 |
·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要求 | 第18-19页 |
·导向机构的运动学原理 | 第19-23页 |
·后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运动学原理 | 第19-21页 |
·前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运动学原理 | 第21-23页 |
·导向机构基本运动学规律分析 | 第23-29页 |
·转向节运动规律验证 | 第23-24页 |
·转向节运动行程分析 | 第24-26页 |
·曲柄连杆运动规律分析 | 第26-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直线导引型独立悬架的运动学特性分析 | 第30-52页 |
·引言 | 第30页 |
·独立悬架性能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直线导引型后独立悬架 | 第31-42页 |
·后独立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刚体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仿真分析 | 第33-36页 |
·与常用后独立悬架运动学特性的对比分析 | 第36-42页 |
·车轮同向跳动引起的悬架运动学对比分析 | 第37-40页 |
·车身侧倾引起的悬架运动学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直线导引型前独立悬架 | 第42-50页 |
·前独立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刚体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仿真分析 | 第43-44页 |
·与常用前独立悬架运动学特性的对比研究 | 第44-50页 |
·车轮同向跳动引起的悬架运动学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车身侧倾引起的悬架运动学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与前悬架相匹配的转向系的设计与研究 | 第52-79页 |
·引言 | 第52页 |
·转向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52-53页 |
·能满足阿克曼原理的转向器的设计 | 第53-65页 |
·非圆齿轮转向器原理方案设计 | 第53-55页 |
·非圆齿轮副的设计与啮合仿真 | 第55-60页 |
·转向轮理论转角计算 | 第60-64页 |
·非圆齿轮转向系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与前悬相匹配的转向传动机构结构方案 | 第65-68页 |
·转动型转向传动机构 | 第66-67页 |
·摆动型转向传动机构 | 第67-68页 |
·转向性能分析评价 | 第68-77页 |
·内外侧转向轮转角关系 | 第69-73页 |
·车轮跳动干涉转向角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基于直线导引型独立悬架的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 第79-106页 |
·引言 | 第79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79-82页 |
·评价指标 | 第79-81页 |
·评价方法 | 第81-82页 |
·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82-89页 |
·整车参数设置 | 第83页 |
·前独立悬架模型 | 第83-84页 |
·后独立悬架模型 | 第84-85页 |
·转向系模型 | 第85-86页 |
·车身、发动机与轮胎模型 | 第86-87页 |
·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87-89页 |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 | 第89-105页 |
·试验对比组一 | 第90-97页 |
·角阶跃输入试验 | 第90-91页 |
·角脉冲输入试验 | 第91-93页 |
·单移线试验 | 第93-94页 |
·蛇行驾驶试验 | 第94-97页 |
·试验对比组二 | 第97-105页 |
·角阶跃输入试验 | 第97-99页 |
·蛇行驾驶试验 | 第99-100页 |
·稳态回转试验 | 第100-102页 |
·转向回正试验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6-109页 |
·总结 | 第106-107页 |
·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