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 2 山水城市与景观雕塑的相关阐释 | 第14-25页 |
| ·山水城市的相关阐释 | 第14-18页 |
| ·山水城市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山水城市的主要特点 | 第15-16页 |
| ·具代表性的山水城市 | 第16-18页 |
| ·景观雕塑的相关阐释 | 第18-19页 |
| ·景观雕塑的定义 | 第18页 |
| ·景观雕塑的类型 | 第18页 |
| ·景观雕塑的特点 | 第18-19页 |
| ·山水城市与景观雕塑的关系 | 第19-21页 |
| ·山水城市环境是景观雕塑存在的有利因素 | 第19-20页 |
| ·景观雕塑是山水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20-21页 |
| ·我国山水城市景观雕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1-24页 |
| ·我国山水城市景观雕塑现状 | 第21-22页 |
| ·我国山水城市景观雕塑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山水城市景观雕塑设计方法构建 | 第25-42页 |
| ·山水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相关因素 | 第25-35页 |
| ·山水城市环境 | 第25-30页 |
| ·景观雕塑的艺术语言 | 第30-34页 |
| ·雕塑家、决策者、资金与观众 | 第34-35页 |
| ·山水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原则 | 第35-37页 |
| ·生态性原则 | 第35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35-36页 |
| ·公众性原则 | 第36-37页 |
| ·构建山水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方法 | 第37-40页 |
| ·显露自然、尊重自然,创造虚实相生的意境 | 第37-38页 |
| ·塑造具有多视点美感的形体 | 第38-39页 |
| ·注重传统景观雕塑表现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4 山水城市景观雕塑设计探索——以云南玉溪市景观雕塑设计为例 | 第42-56页 |
| ·玉溪市背景概述 | 第42-45页 |
| ·自然环境 | 第42-43页 |
| ·历史人文环境 | 第43-44页 |
| ·城市空间格局 | 第44-45页 |
| ·玉溪市景观雕塑现状 | 第45-48页 |
| ·纪念性景观雕塑 | 第45-46页 |
| ·装饰性景观雕塑 | 第46-47页 |
| ·其他景观雕塑 | 第47-48页 |
| ·玉溪市景观雕塑整体设计构思 | 第48-52页 |
| ·景观雕塑目标定位 | 第48-49页 |
| ·中心城区景观雕塑总体规划 | 第49-52页 |
| ·景观雕塑设计方案 | 第52-55页 |
| ·《玉带》景观雕塑设计 | 第52-53页 |
| ·《民族风情》系列景观雕塑设计 | 第53-55页 |
| ·启示与思考 | 第55-56页 |
| 5 山水城市景观雕塑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 第56-59页 |
| ·对山水城市景观雕塑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 第56-57页 |
| ·尽快制定景观雕塑的总体规划 | 第56页 |
| ·加强景观雕塑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 第56页 |
| ·重视景观雕塑的宣传与普及 | 第56-57页 |
| ·山水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趋势 | 第57-59页 |
| ·景观雕塑与山水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化 | 第57页 |
| ·景观雕塑更加生态化和节约化 | 第57-58页 |
| ·景观雕塑更加强调文化性 | 第58-59页 |
| 6 结语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