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设计范式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1 导论 | 第11-21页 |
| ·现代景观设计“范式”研究的缘由 | 第11-14页 |
| ·范式科学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现代景观设计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一种“范式”概念的假设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不足之处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态势及范式概念的引入 | 第21-49页 |
|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生发展 | 第21-33页 |
| ·现代景观设计本体论 | 第21-27页 |
| ·现代景观设计的复杂性分析 | 第27-32页 |
| ·现代景观设计问题集 | 第32-33页 |
| ·科学范式的研究途径 | 第33-38页 |
| ·范式是什么 | 第33-36页 |
| ·范式的构成 | 第36-37页 |
| ·范式的特性 | 第37-38页 |
| ·现代景观设计相关范本分析 | 第38-49页 |
| ·从历史中走来 | 第38-41页 |
| ·在逻辑中产生 | 第41-45页 |
| ·历史结构的逻辑化与逻辑结构的历史化 | 第45-49页 |
| 3 现代景观设计范式系统探讨及理论架构 | 第49-123页 |
| ·现代景观设计范式系统构成 | 第49-56页 |
| ·依生范式——再现主义 | 第49-50页 |
| ·竞生范式——表现主义 | 第50-51页 |
| ·共生范式——共生美学 | 第51-52页 |
| ·整生范式——生态艺术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6页 |
| ·灵魂与主导——理式 | 第56-65页 |
| ·设计观念 | 第56-58页 |
| ·设计原则 | 第58-62页 |
| ·设计思维 | 第62-65页 |
| ·小结 | 第65页 |
| ·结构与体系——制式 | 第65-100页 |
| ·模式 | 第66-75页 |
| ·程式 | 第75-93页 |
| ·图式 | 第93-99页 |
| ·小结 | 第99-100页 |
| ·态势与风貌——风尚 | 第100-110页 |
| ·“天”态——过去、现在、未来 | 第100-101页 |
| ·“地”态——环境、空间、场所 | 第101-102页 |
| ·“人”态——社会、行为、需求 | 第102页 |
| ·“神”态——神境、美境、意境 | 第102-104页 |
| ·“物”态——形状、形式、形态、 | 第104-108页 |
| ·“工”态——顺天、和人、应物 | 第108页 |
| ·意义 | 第108-109页 |
| ·小结 | 第109-110页 |
| ·现代景观设计语言范式系统探索 | 第110-116页 |
| ·“软”与“硬” | 第111-112页 |
| ·“动”与“静” | 第112-113页 |
| ·“象”与“意” | 第113-116页 |
| ·“情”与“理” | 第116页 |
| ·相关研究模型比较性分析 | 第116-123页 |
| ·理论模型 | 第117-118页 |
| ·实践模型 | 第118-121页 |
| ·教育模型 | 第121-123页 |
| 4 结语:任重而道远 | 第123-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 附录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