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论文--彝语论文

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彝族历史文化及其语言文字第9-27页
 第一节 彝族社会历史第9-13页
  一、彝族的来源及迁徙第9-10页
  二、支系情况第10-11页
  三、人口分布第11页
  四、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第11-12页
  五、彝族文献和文学艺术第12-13页
 第二节 彝族语言文字第13-27页
  一、语言及方言划分第13-18页
  二、语言使用情况第18-20页
  三、彝文及彝文的使用第20-27页
第二章 彝文古代文献调查第27-63页
 第一节 古彝文材料第27-51页
  一、四川古彝文材料第27-36页
  二、云南古彝文材料第36-41页
  三、贵州古彝文材料第41-48页
  四、广西古彝文材料第48页
  五、与彝学专家访谈古彝文情况第48-50页
  六、新材料的发现第50-51页
 第二节 对古彝文材料的分析及其认识第51-63页
  一、对古彝文材料的分析第51-56页
  二、彝文文献的分类情况第56-57页
  三、对古彝文材料的认识第57-63页
第三章 彝文的起源(上)——彝文起源的文献研究第63-106页
 第一节 对前人论述的认识第63-94页
  一、前人研究综述第63-75页
  二、对前人研究学说的认识第75-94页
 第二节 对彝文起源文献记载的认识第94-106页
  一、口传材料关于彝文起源的传说第94-97页
  二、书面文献对彝文起源的记载第97-101页
  三、对口传文献中彝文起源传说的认识第101-102页
  四、对书面文献中彝文起源记载的认识第102-106页
第四章 彝文的起源(下)——彝文起源的推论第106-157页
 第一节 从谱牒材料、夷人历史、毕摩文化看彝文的产生第106-125页
  一、谱牒材料第106-114页
  二、夷人历史第114-120页
  三、毕摩文化第120-125页
 第二节 从出土材料看彝文的产生第125-157页
  一、从陶器符号看彝文的产生第125-143页
  二、从三星堆刻划符号看彝文的产生第143-157页
第五章 彝文的性质和结构第157-211页
 第一节 彝文性质的有关学说第157-160页
  一、彝文是象形文字说第157页
  二、彝文是表意文字说第157-158页
  三、彝文是音节文字说第158页
  四、彝文是意音文字说第158-159页
  五、彝文是表词文字说第159-160页
 第二节 彝文结构的有关学说第160-161页
  一、三书说第160页
  二、四书说第160页
  三、五书说第160-161页
  四、六书说第161页
  五、七书说第161页
  六、十书说第161页
 第三节 彝文字符形体分析第161-171页
  一、彝文字的笔画系统第161-166页
  二、彝文部首系统第166-169页
  三、彝文的笔顺第169-170页
  四、彝文的书写结构第170-171页
 第四节 彝文字符演变分析第171-185页
 第五节 彝文造字法第185-190页
  一、象形造字法第185-186页
  二、会意造字法第186-187页
  三、指事造字法第187-188页
  四、变形造字法第188-189页
  五、假借造字法第189-190页
 第六节 彝文造字结构分析举例第190-211页
  一、象形字第190-198页
  二、指事字第198-202页
  三、会意字第202-211页
第六章 彝文的发展和规范第211-276页
 第一节 彝文的初创阶段第211页
 第二节 彝文的规范阶段第211-215页
  一、文献中关于彝文规范的记载第211-212页
  二、对文献记载的分析第212-213页
  三、出土的秦汉时期古彝文材料第213-215页
 第三节 彝文的发展阶段第215-223页
 第四节 彝文集大成于明清第223-244页
  一、明清彝文文献举例第223-242页
  二、明清彝文文献繁荣的社会历史背景第242-244页
 第五节 彝文发展的特点第244-268页
  一、彝文发展具有稳定性第244-247页
  二、彝文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247-251页
  三、彝文异体字多第251-268页
 第六节 现代彝文的整理和规范第268-276页
  一、四川彝文规范方案第269-272页
  二、云南规范彝文方案第272-274页
  三、川滇黔桂彝文的统一第274-276页
结语第276-278页
参考文献第278-281页
致谢第281页

论文共2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
下一篇:纳西族汝卡东巴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