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主要简写与符号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HIV 及其检测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艾滋病及其流行状况简介 | 第16-17页 |
·HIV 基因型及感染特征 | 第17-19页 |
·HIV 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蛋白质体外折叠研究 | 第24-31页 |
·蛋白质折叠与复性基础研究 | 第24-25页 |
·包涵体的形成及复性前处理 | 第25-26页 |
·包涵体蛋白质体外复性方法 | 第26-29页 |
·复性蛋白的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模型 | 第30-31页 |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HIV 结构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鉴定 | 第34-52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3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5-36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7-38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8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38-42页 |
·表达载体构建 | 第38-40页 |
·重组蛋白表达与鉴定 | 第40-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目的基因片段的选取与设计 | 第42-47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47-48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 第48-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重组HIV-1 整合酶工程菌的发酵研究 | 第52-65页 |
·引言 | 第52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2-53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52-53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3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3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53-55页 |
·菌种活化 | 第53页 |
·工程菌的稳定性 | 第53页 |
·发酵培养表达条件优化 | 第53-54页 |
·5L 放大发酵实验 | 第54-55页 |
·分析方法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工程菌的生长曲线 | 第55-56页 |
·工程菌的复苏条件下质粒稳定性实验 | 第56-57页 |
·诱导条件对工程菌表达的影响 | 第57-62页 |
·5L 发酵实验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重组蛋白包涵体制备、洗涤纯化及稀释复性的研究 | 第65-82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6-68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66-67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7-68页 |
·实验过程和方法 | 第68-70页 |
·包涵体制备 | 第68页 |
·包涵体洗涤 | 第68页 |
·包涵体溶解 | 第68页 |
·包涵体的纯化 | 第68-69页 |
·包涵体稀释复性 | 第69页 |
·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1页 |
·细胞破碎和包涵体粗分离 | 第70-71页 |
·包涵体的洗涤 | 第71-72页 |
·包涵体的溶解 | 第72-73页 |
·包涵体的纯化 | 第73页 |
·包涵体的稀释复性研究 | 第73-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人工分子伴侣辅助重组蛋白复性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 | 第82-95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3-84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83-84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84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84-85页 |
·人工分子伴侣复性的研究 | 第84页 |
·圆二色光谱分析 | 第84-85页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85页 |
·整合酶P31 复性后活性测定 | 第85页 |
·不同复性方法的比较 | 第8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5-93页 |
·不同电荷性质表面活性剂对复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β-CD 对复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SDS 与β-CD 浓度比对复性的影响 | 第87-88页 |
·β-CD 加入时间对SDS 与P31 复合物的影响 | 第88-89页 |
·不同复性方法比较及耦合 | 第89-91页 |
·人工分子伴侣辅助复性的复性产物结构分析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HIV 抗体条带免疫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及评价 | 第95-109页 |
·引言 | 第95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5-97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95-9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96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96-97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97-98页 |
·抗原制备 | 第97页 |
·膜条制备工艺 | 第97页 |
·条带免疫印迹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97-98页 |
·膜条操作流程 | 第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8页 |
·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98-106页 |
·临床样本的初步检验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RT-LAMP 法检测HIV-1 的建立及应用 | 第109-120页 |
·引言 | 第109-110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0-111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110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10-111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111-112页 |
·引物设计 | 第111页 |
·试剂和器材的DEPC 处理 | 第111页 |
·模板制备 | 第111页 |
·RT-LAMP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11-112页 |
·RT-LAMP 反应产物的电泳 | 第112页 |
·RT-LAMP 反应产物的荧光染料方法检测 | 第112页 |
·RT-LAMP 反应灵敏度 | 第112页 |
·RT-LAMP 在临床样本中的应用 | 第11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19页 |
·RT-LAMP 反应引物 | 第112-113页 |
·RT-LAMP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13-116页 |
·荧光染料检测RT-LAMP 产物 | 第116-117页 |
·RT-LAMP 灵敏度 | 第117-118页 |
·临床样本的检测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7页 |
附录 | 第137-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4-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