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不同能源培养的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 YSK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及表面性质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生物冶金技术研究进展第12-17页
     ·生物冶金的概念及发展第12-13页
     ·浸矿微生物的种类及特性第13-15页
     ·浸矿细菌的氧化途径及浸出机理第15-17页
   ·浸矿细菌与硫化矿的复杂的界面作用第17-20页
     ·细菌表面性质对细菌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影响第17-18页
     ·硫化矿矿物表面性质对细菌吸附的影响第18-19页
     ·细菌吸附对矿物表面性质的影响第19-20页
   ·浸矿细菌在硫化矿表面吸附量的测定方法第20-23页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第20-21页
     ·分光光度计法第21页
     ·蛋白质水解测定法第21页
     ·茚三酮比色法第21-22页
     ·蛋白质沉淀法第22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第22-23页
   ·黄铁矿微生物浸出现状第23-26页
     ·黄铁矿微生物浸出机理研究第23-25页
     ·黄铁矿微生物浸出的应用第25-26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6-27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7页
   ·本论文课题资助情况第27-28页
第二章 不同能源培养的L.ferriphilumYSK的生长特性以及对黄铁矿浸出的研究第28-40页
   ·实验材料第28-30页
     ·纯矿物第28-29页
     ·菌种第29页
     ·培养基第29页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第29-30页
   ·研究方法第30-31页
     ·原始细菌的培养第30页
     ·细菌以黄铁矿为能源的驯化培养第30-31页
     ·细菌悬浮液的制备第31页
     ·细菌的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1页
     ·细菌的摇瓶浸出第31页
   ·测试分析方法第31-33页
     ·细菌计数第31-32页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第32页
     ·浸出液矿浆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第32-33页
   ·结果和讨论第33-39页
     ·不同能源培养L.ferriphilumhilumYSK的生长曲线第33-35页
     ·不同能源培养L.ferriphilumYSK时溶液pH的变化第35-36页
     ·不同能源培L.ferriphilumYSK时溶液电位的变化第36-37页
     ·黄铁矿浸出过程中pH,氧化还原电位与浸出率的变化第37-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应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研究不同能源培养L.ferriphilumYSK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第40-53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微生物和培养基第40页
     ·纯矿物第40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40-41页
   ·实验方法第41-44页
     ·DNA的提取第41页
     ·吸附实验第41页
     ·吸附率的测定第41-43页
     ·细胞疏水性的测定第43-44页
     ·细菌表面蛋白的观察第44页
   ·结果与讨论第44-52页
     ·PCR产物的特异性第44-45页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的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第45-46页
     ·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第46-47页
     ·溶液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第47-48页
     ·温度对吸附率的影响第48-49页
     ·细菌表面疏水性的测定第49-50页
     ·外膜蛋白的透射电镜观察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YSK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及其表面性质的研究第53-64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3页
     ·微生物和培养基第53页
     ·纯矿物第53页
   ·实验方法第53-55页
     ·吸附实验第53-54页
     ·FT-IR分析第54页
     ·动电位测试第54-55页
     ·接触角测量第55页
     ·黄铁矿表面形貌的观察第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吸附研究第55-57页
     ·FT-IR光谱研究第57-58页
     ·细菌与黄铁矿作用的动电性质研究第58-60页
     ·细菌和矿物的接触角研究第60-61页
     ·黄铁矿表面腐蚀形貌的观察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致谢第73-74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藏嗜酸菌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As3+抗性基因表达与浸矿作用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南方红豆杉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