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生物冶金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生物冶金的历史沿革与应用现状 | 第11-14页 |
·浸矿微生物研究 | 第14-15页 |
·砷的微生物抗性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砷的毒性及砷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微生物与砷循环 | 第17-18页 |
·微生物的抗砷机制 | 第18-20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依据和目的 | 第20-21页 |
·论文课题受资助情况 | 第21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Acidiphilium cryptum与A.ferrooxidans重金属抗性实验 | 第22-31页 |
·引言 | 第22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22-23页 |
·实验设计 | 第2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23-30页 |
·A.ferrooxidans与Acidiphilium cryptum对Cu~(2+)的耐受能力 | 第23-25页 |
·A.ferrooxidans与Acidiphilium cryptum对As~(3+)的耐受能力 | 第25-27页 |
·Acidiphilium cryptum对A.ferrooxidans亚铁氧化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Cu~(2+)对A.ferrooxidans与Acidiphilium cryptum混合培养的亚铁氧化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As~(3+)对A.ferrooxidans与Acidiphilium cryptum混合培养的亚铁氧化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A.ferrooxidans与Acidiphilium cryptum重金属存在条件下的浸矿实验 | 第31-38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2页 |
·实验矿样 | 第31页 |
·黄铜矿的预处理 | 第31页 |
·菌种和培养条件 | 第31-32页 |
·浸矿实验设计 | 第32页 |
·铜离子浸出量的测定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未外加重金属条件下单独及混合浸矿结果 | 第32-34页 |
·外加铜离子条件下混合浸矿结果 | 第34-35页 |
·外加砷离子条件下混合浸矿结果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Acidiphilium cryptum作用下A.ferrooxidans抗砷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38-47页 |
·引言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菌株、引物和培养条件 | 第38-39页 |
·不同砷环境下亚铁氧化率和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39页 |
·RNA的提取 | 第39页 |
·RNA纯化 | 第39页 |
·cDNA的合成 | 第39-40页 |
·Real-time-PCR检测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不同As~(3+)环境中A.ferrooxidans菌株与Acidiphilium cryptum单独及混合培养的生长情况 | 第40-41页 |
·引物质量评估 | 第41-42页 |
·抗砷基因arsH和16S rDNA的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 第42-43页 |
·Acidiphiliu cryptum DX1-1作用下A.ferrooxidans中抗砷基因arsH的差异表达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抗砷基因arsH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57页 |
·前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arsH序列及arsH基因的定位信息的搜集 | 第47-48页 |
·arsH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树分析 | 第48页 |
·稀释曲线分析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4页 |
·包含arsH抗砷菌株的源环境信息 | 第49页 |
·稀释曲线 | 第49-50页 |
·CAMERA数据库含抗砷基因arsH微生物的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arsH的分子系统树分析 | 第51-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抗砷基因功能 | 第54-55页 |
·含arsH抗砷基因菌株的特殊功能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