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7页 |
1 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 | 第11-12页 |
2 抗病性的类型 | 第12-13页 |
3 植物-病原菌互作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4 假病斑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假病斑的分类 | 第14页 |
·植物中已报道的假病斑突变体 | 第14-17页 |
·假病斑基因的克隆 | 第17-20页 |
·spl11基因 | 第17页 |
·spl7基因 | 第17-18页 |
·ssi2基因 | 第18页 |
·ACD2基因 | 第18页 |
·HLM1基因 | 第18页 |
·Isd1基因 | 第18-19页 |
·Les22基因 | 第19页 |
·Ils1基因 | 第19页 |
·mlo基因 | 第19页 |
·Ltn1基因 | 第19-20页 |
·假病斑发生的机制 | 第20-21页 |
·小麦假病斑研究 | 第21-22页 |
·研究假病斑突变体的意义 | 第22-23页 |
5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 | 第23-36页 |
·小麦条锈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 第23-34页 |
·小麦条锈抗性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 | 第23-29页 |
·已克隆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 第29页 |
·小麦条锈抗性OTL | 第29-34页 |
·我国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研究 | 第34-36页 |
6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小麦假病斑的研究 | 第37-61页 |
1 假病斑表型鉴定 | 第37-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假病斑表型鉴定 | 第37页 |
·假病斑组织化学鉴定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假病斑现象 | 第38-40页 |
·Ⅲ型假病斑现象受光调控 | 第40-41页 |
·假病斑涉及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与已报道的假病斑现象的比较 | 第43-44页 |
·假病斑受光影响 | 第44-45页 |
·假病斑与H_2O_2及其潜在的抗病性 | 第45页 |
2 假病斑的遗传作图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5-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51页 |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假病斑田间鉴定 | 第46-47页 |
·农艺性状调查 | 第47-48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8-49页 |
·SSR标记检测 | 第49-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假病斑的遗传基础 | 第51-53页 |
·假病斑基因的定位和作图及标记有效性检测 | 第53-56页 |
·假病斑对产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白粉病鉴定结果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两个隐性基因导致的假病斑现象 | 第58页 |
·同一群体不同的假病斑症状 | 第58-59页 |
·假病斑与产量 | 第59页 |
·假病斑现象与抗病性 | 第59-61页 |
第三章 重组自交系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分析 | 第61-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植物材料 | 第61页 |
·田间试验 | 第61-62页 |
·成株期条锈病鉴定 | 第62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62页 |
·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成株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结果及AUDPC和IT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分析 | 第64-70页 |
·加性OTL及其与环境的互作 | 第64-66页 |
·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QTL及其与环境的互作 | 第66-70页 |
3 讨论 | 第70-73页 |
·AUDPC和IT的相关性 | 第70页 |
·分别来自两个亲本的OTL对成株抗条锈病的影响 | 第70-72页 |
·OTL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成株抗条锈病的影响 | 第72-7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87页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