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8页
1 绪论第18-30页
   ·研究背景第18-21页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1-25页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25-26页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26-27页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27-30页
     ·研究重点第27-28页
     ·研究难点第28-30页
2 文献综述第30-62页
   ·问题的提出第30-32页
   ·空间视角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渊源第32-43页
     ·空间要素与产业集聚:微观静态的研究第32-34页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宏观动态的研究第34-36页
     ·新经济地理学:空间要素与产业集聚的新结合第36-43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进展综述第43-54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研究第46-49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形成机制研究第49-51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研究第51-52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第52-54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比较研究:综述的拓展第54-58页
     ·空间比较第54-55页
     ·产业比较第55-58页
   ·研究述评第58-62页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第62-84页
   ·引言第62-64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二重性研究第64-66页
     ·产业属性第64页
     ·空间属性第64-65页
     ·二重性的融合第65-66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NEG:一个理论框架第66-75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NEG结合的可行性研究第66-71页
     ·理论模型的提出第71-75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理论分析的拓展第75-83页
     ·产业互动第75-77页
     ·空间互动第77-83页
   ·小结第83-84页
4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产业与空间特征第84-102页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第84-88页
     ·几种集聚度量指标第84-85页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算第85-88页
   ·国际比较第88-90页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描述第90-100页
     ·省级层面的空间分布第90-93页
     ·地级层面的空间分布第93-96页
     ·生产性服务业地区专业化特征研究第96-100页
   ·小结第100-102页
5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第102-120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假说的提出第102-107页
     ·基于要素因素第103-104页
     ·基于空间因素第104-105页
     ·基于城市和人口因素第105-106页
     ·基于制度因素第106-107页
   ·假说的验证第107-114页
     ·计量方法第107-108页
     ·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第108页
     ·变量的选择第108-111页
     ·实证结果第111-114页
   ·关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命题讨论第114-117页
   ·小结第117-120页
6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互动研究第120-160页
   ·双重集聚:一个内在逻辑第120-129页
     ·基于投入产出的互补关系第120-125页
     ·制造业集聚及其逆向传导第125-129页
   ·双重集聚:互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第129-149页
     ·双重效应:一个现实印象第131-134页
     ·现象背后的故事:两个维度第134-141页
     ·经验分析:理论假说的求证第141-149页
   ·双重效应的进一步讨论:城市规模的分组第149-153页
   ·空间范围的拓展: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第153-157页
   ·小结第157-160页
7 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空间组织的视角第160-174页
   ·区域协调发展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第161-162页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分析框架的构建第162-172页
     ·动力:互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第163-165页
     ·行为:空间结构的调整第165-166页
     ·结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二三产业空间分异第166-170页
     ·模式: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规律第170-172页
   ·小结第172-174页
8 结论与展望:兼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双重空间范畴第174-180页
   ·几个结论第174-176页
   ·本文的一个延伸第176-178页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的展望第178-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204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04-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者网络购物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创投机构战略选择与投资绩效--基于高阶理论和网络理论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