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1 物质微粒观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目标 | 第11页 |
1.1.2 构建物质微粒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第11页 |
1.1.3 构建初中生的微粒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1 微粒观 | 第19页 |
2.1.2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 第19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2.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第20-22页 |
3 构建学生微粒观的现状调查和教学策略 | 第22-30页 |
3.1 科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微粒观知识的呈现 | 第22-24页 |
3.2 课程标准对构建学生微粒观的基本要求 | 第24-25页 |
3.3 微粒观学习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第25-28页 |
3.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25-26页 |
3.3.2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26-28页 |
3.4 学生微粒观建构的教学策略 | 第28-30页 |
3.4.1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 第28页 |
3.4.2 运用模型搭建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 第28页 |
3.4.3 引导学生用微粒观的思想解释宏观事实和现象 | 第28-29页 |
3.4.4 宏观—微观—符号有机结合,构建学生微粒观 | 第29-30页 |
4 基于三重表征构建学生微粒观的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 第30-49页 |
4.1 教学案例 | 第30-46页 |
4.1.1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案例设计 | 第30-35页 |
4.1.2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教学案例设计 | 第35-39页 |
4.1.3 物质组成的表示式教学案例设计 | 第39-43页 |
4.1.4 酸与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 第43-46页 |
4.2 教学效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4.2.1 学生前测数据分析 | 第47页 |
4.2.2 学生后测数据分析 | 第47页 |
4.2.3 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 第47-49页 |
5 结论与思考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思考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1 | 第53-54页 |
附录2 | 第54-55页 |
附录3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