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栎论文

麻栎炭用林种源选择与关键培育技术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1 引言第13-14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14-29页
   ·林木生物质能源研究进展第14-21页
     ·生物质能源树种第15-18页
     ·能源林栽培技术第18-19页
     ·能源林开发利用第19-21页
   ·林木种源试验研究进展第21-22页
     ·种源试验研究简史、发展与现状第21页
     ·我国种源试验研究现状第21-22页
   ·人工林施肥试验研究进展第22-23页
     ·国外林木施肥研究状况第22页
     ·我国林木施肥研究状况第22-23页
   ·林木萌芽更新技术研究进展第23-26页
     ·萌芽更新机理第23-24页
     ·萌芽更新技术第24-26页
   ·麻栎研究进展第26-29页
     ·麻栎种子保存第26页
     ·麻栎壮苗培育第26-27页
     ·麻栎造林经营第27-28页
     ·麻栎开发利用第28-29页
 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研究目标第2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不同地理种源麻栎生长性状比较第29-30页
     ·麻栎人工林林分结构、生物量和能量的积累与分配第30页
     ·麻栎炭用林关键培育技术研究第30-31页
 4 研究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不同地理种源麻栎生长性状比较第32-88页
 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第32-37页
   ·采种地确定第32-36页
   ·试验地确定第36-37页
     ·育苗试验点第36页
     ·造林试验点第36-37页
 2 试验设计第37页
   ·育苗试验第37页
   ·造林试验第37页
 3 指标测定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37-41页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第37-40页
     ·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含量第37页
     ·苗期生长节律第37页
     ·光合作用第37-38页
     ·叶片和根系形态性状第38页
     ·生物量第38页
     ·热值和能量第38页
     ·木材化学组分第38-39页
     ·灰分含量第39-40页
   ·数据统计方法第40-41页
     ·苗高和地径Logistic 曲线拟合第40-41页
     ·趋势面分析第41页
 4 结果与分析第41-85页
   ·种源间各性状差异分析第41-61页
     ·种子性状第41-46页
     ·苗期性状第46-61页
   ·种源间各性状相关性分析第61-63页
     ·种子性状相关性第61页
     ·苗木性状相关性第61-63页
   ·种源间地理变异分析第63-70页
     ·种子性状第63-65页
     ·苗木性状第65-70页
   ·优良种源选择第70-85页
     ·苗期试验第70-75页
     ·造林试验第75-85页
 5 结论与讨论第85-88页
   ·麻栎种源间各性状差异第85-86页
   ·麻栎种源间各性状之间相关性第86页
   ·麻栎种源间地理变异第86-87页
   ·麻栎优良种源初步选择第87-88页
第三章 麻栎人工林林分结构、生物量和能量积累与分配第88-104页
 1 引言第8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8-90页
   ·调查地区概况第88页
   ·调查林分基本情况第88页
   ·数据收集及分析第88-90页
     ·样地调查第88-89页
     ·生物量测定第89页
     ·树干解析第89页
     ·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第89-90页
     ·热值、去灰分热值和灰分含量测定第90页
     ·能量现存量测定第9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0-102页
   ·麻栎生长节律研究第90-93页
     ·胸径生长过程第90-91页
     ·树高生长过程第91页
     ·单株材积生长过程第91-92页
     ·生长模型选择与检验第92-93页
   ·林分胸径分布规律第93-96页
     ·林分直径的偏度变化第94-95页
     ·林分直径的峰度变化第95页
     ·林分直径的变动系数变化第95-96页
   ·麻栎各组分热值第96-97页
   ·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积累与分配第97-99页
     ·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的积累第97-98页
     ·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的分配第98-99页
   ·经营措施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第99-102页
     ·苗木类型对麻栎林分生长的影响第99-101页
     ·整地方式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第101-102页
     ·抚育方式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第102页
 4 结论与讨论第102-104页
   ·麻栎生长节律研究第102-103页
   ·麻栎各组分热值第103页
   ·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现积累与分配第103页
   ·抚育措施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第103-104页
第四章 麻栎人工林萌芽更新技术研究第104-133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04-105页
   ·试验地概况第104页
   ·试验林分概况第104-105页
     ·伐桩高度和留萌条数试验林分第104页
     ·定萌时间和留萌条数试验林分第104-105页
   ·调查及实验方法第105页
 2 试验设计与试验地设置第105-106页
   ·伐桩高度和留萌条数试验第105-106页
     ·试验设计第105页
     ·试验地设置第105-106页
   ·定萌时间和留萌条数试验第106页
     ·试验设计第106页
     ·试验地设置第10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06-128页
   ·伐桩高度和留萌条数试验第106-119页
     ·麻栎萌条自然定株特性第106-109页
     ·麻栎萌条高度和基径的生长动态第109-111页
     ·三年生麻栎萌条高度和基径差异第111-112页
     ·不同处理麻栎单桩萌条生物量差异第112-114页
     ·麻栎萌条木材基本密度差异第114-115页
     ·麻栎萌条木材化学组分差异第115页
     ·麻栎萌条热值差异第115-118页
     ·单桩麻栎萌条能量差异第118-119页
   ·定萌时间和留萌条数试验第119-128页
     ·麻栎萌条自然定株特性第119-120页
     ·桩径对麻栎单桩萌条数量的影响第120-121页
     ·麻栎萌条高度和基径生长动态第121-123页
     ·三年生麻栎萌条高度、基径生长量差异第123-124页
     ·单桩麻栎萌条生物量差异第124-126页
     ·麻栎萌条木材基本密度差异第126页
     ·麻栎萌条木材化学组分差异第126-127页
     ·麻栎萌条热值差异第127-128页
     ·单桩麻栎萌条能量差异第128页
 4 结论与讨论第128-133页
   ·伐桩高度和留萌条数试验第128-130页
     ·萌条自然定株特性第128-129页
     ·麻栎萌条生长动态和单桩生物量第129页
     ·麻栎萌条木材基本密度和化学组分第129-130页
     ·麻栎萌条干重热值和单桩能量第130页
   ·定萌时间和留萌条数试验第130-132页
     ·萌条自然定株特性第130-131页
     ·麻栎萌条长动态和单桩生物量第131-132页
     ·麻栎萌条木材基本密度和化学组分第132页
     ·麻栎萌条干重热值和单桩能量第132页
   ·萌芽更新试验总结第132-133页
第五章 麻栎人工林施肥技术研究第133-161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33-135页
   ·试验时间和地点第133页
   ·试验材料第133页
   ·试验肥料第133-134页
   ·施肥时间和方式第134页
   ·施肥试验设计第134页
   ·试验数据收集第134-135页
     ·生物量第134页
     ·叶片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第134-135页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第135页
     ·光合作用测定第135页
     ·木材化学组分含量和热值测定第1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5-157页
   ·麻栎树高和地径生长动态第135-137页
   ·麻栎树高、胸径和地径生长量差异第137-138页
   ·麻栎单株各组分生物量差异第138页
   ·施肥对麻栎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38-144页
     ·光合特性的季节动态第139-141页
     ·光合特性日动态变化第141-144页
   ·麻栎叶片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第144-148页
     ·麻栎叶片营养元素年度差异分析第144-145页
     ·麻栎叶片养分浓度季节变化第145-148页
   ·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养分浓度季节变化第148-153页
     ·土壤有机质第149页
     ·土壤氮素第149-151页
     ·土壤磷素第151-152页
     ·土壤钾素第152-153页
   ·施肥对麻栎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第153-154页
   ·施肥对麻栎各组分木材化学组分的影响第154-155页
   ·施肥对麻栎各组分热值的影响第155页
   ·施肥对麻栎单株能量的影响第155-15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57-161页
   ·树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第157页
   ·麻栎单株各组分生物量第157页
   ·麻栎光合作用的季节和日动态变化第157-158页
     ·光合作用的季节动态变化第157页
     ·光合作用的日动态变化第157-158页
   ·叶片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第158-159页
     ·叶片营养元素的年度变化第158页
     ·叶片养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第158-159页
   ·林地土壤养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第159页
     ·土壤有机质第159页
     ·土壤氮素第159页
     ·土壤磷素第159页
     ·土壤钾素第159页
   ·麻栎木材的基本密度第159-160页
   ·麻栎各组分的木材化学组分和热值第160页
   ·麻栎单株能量第160-161页
第六章 总结第161-169页
 1 主要研究结论第161-167页
   ·麻栎人工林林分结构、生物量和能量的积累与分配第161页
     ·麻栎生长节律研究第161页
     ·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现积累与分配第161页
     ·抚育措施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第161页
   ·不同地理种源麻栎生长性状比较第161-163页
     ·麻栎种源间各性状差异第161-162页
     ·麻栎各性状相关性第162页
     ·麻栎种源间地理变异第162-163页
     ·麻栎优良种源初步选择第163页
   ·麻栎人工林萌芽更新技术研究第163-165页
     ·伐桩高度和留萌条数试验第163-164页
     ·定萌时间和留萌条数试验第164-165页
     ·萌芽更新试验总结第165页
   ·麻栎人工林施肥技术研究第165-167页
     ·麻栎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和单株生物量第165页
     ·麻栎光合作用的季节和日动态变化第165-166页
     ·叶片养分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第166页
     ·土壤养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第166页
     ·木材基本密度和化学组分第166页
     ·麻栎各组分热值和单株能量第166-167页
 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第167页
 3 本研究不足之处第167-168页
 4 研究展望第168-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8页
附录第178-179页
详细摘要第179-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桉树杂种优势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下一篇:马褂木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地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