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44页 |
第一章 桉树基因组学、林木微卫星标记及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13-44页 |
1 桉树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桉树简介 | 第13-14页 |
·桉树基因组大小 | 第14-15页 |
·桉树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5页 |
·桉树重要性状 QTL 分析 | 第15-16页 |
·桉树文库构建与EST 测序 | 第16-17页 |
·桉树主要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 第17页 |
·展望 | 第17-19页 |
2 林木微卫星标记的发展及其应用 | 第19-27页 |
·林木中的微卫星 | 第19页 |
·微卫星的分布及功能 | 第19-21页 |
·微卫星的类型 | 第21-22页 |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 第22-23页 |
·基因组SSR 的开发 | 第22-23页 |
·EST-SSR 标记的开发 | 第23页 |
·微卫星标记的通用性 | 第23-24页 |
·叶绿体微卫星标记 | 第24页 |
·微卫星标记在林木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s 分析 | 第24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4-26页 |
·品系鉴定及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26页 |
·基因流分析 | 第26页 |
·叶绿体SSR 在种群遗传学上的应用 | 第26-27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27页 |
3 杂种优势 | 第27-33页 |
·杂种优势的概念 | 第27-28页 |
·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 第28页 |
·杂种优势预测 | 第28-32页 |
·利用杂交参数预测杂种优势 | 第29页 |
·形态标记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 | 第29-30页 |
·同工酶标记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 | 第30页 |
·分子标记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 | 第30-31页 |
·QTL 与杂种优势的预测 | 第31-32页 |
·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预测 | 第3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4页 |
第二部分 尾叶桉和细叶桉生长与耐寒遗传参数估算 | 第44-67页 |
第二章 尾叶桉和细叶桉耐寒性遗传参数的估算 | 第44-54页 |
1 前言 | 第44-4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植物材料与交配设计 | 第45页 |
·田间试验与性状观测 | 第45-47页 |
·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子代表现 | 第48页 |
·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遗传力估算 | 第49-50页 |
·表型与加性遗传相关 | 第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尾叶桉×细叶桉杂种生长与耐寒性的联合选择 | 第54-60页 |
1 前言 | 第5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4-55页 |
·大田试验与性状观测 | 第55页 |
·统计分析 | 第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杂种平均表现 | 第55页 |
·方差分析 | 第55-56页 |
·表型相关和加性遗传相关 | 第56页 |
·优良杂种的评选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尾叶桉和细叶桉生长与耐寒的配合力分析 | 第60-67页 |
1 前言 | 第6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试验材料 | 第60-61页 |
·大田试验与观测 | 第61页 |
·数据统计 | 第6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子代表现 | 第61-62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62页 |
·杂交亲本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62-63页 |
·杂交亲本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63-64页 |
4 讨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三部分 桉树SSR 标记开发 | 第67-90页 |
第五章 桉树EST-SSR 标记开发: 序列确认及多态性分析 | 第67-85页 |
1 前言 | 第67-6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EST-SSR 位点查找及引物设计 | 第68页 |
·植物材料与DNA 提取 | 第68-69页 |
·PCR 优化与EST 重测序 | 第69-70页 |
·标记多态性及亲本遗传变异 | 第70页 |
·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EST-SSR 标记位点的鉴定 | 第71页 |
·EST-SSR 标记的开发与确认 | 第71-74页 |
·SSR 标记多态性及杂合性 | 第74-76页 |
·20 个基因型桉树的遗传变异 | 第76页 |
4 讨论 | 第76-80页 |
·EST-SSR 标记开发中的序列确认 | 第76-79页 |
·桉树 EST 序列中SSR 位点的调查 | 第79页 |
·EST-SSR 标记的多态性及应用 | 第79-80页 |
·尾叶桉及细叶桉的遗传变异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第六章 利用重测序开发桉树基因组SSR 标记 | 第85-90页 |
1 前言 | 第8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四部分 利用SSR 标记预测尾细桉杂种优势 | 第90-106页 |
第七章 利用尾叶桉及细叶桉亲本遗传差异预测F1杂种优势 | 第90-102页 |
1 前言 | 第90-9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植物材料与田间观测 | 第91页 |
·基因组 SSR 多态性分析 | 第91页 |
·数据分析 | 第91-9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2-96页 |
·标记多态性及遗传相似性系数 | 第92页 |
·亲本聚类分析 | 第92-93页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93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93-96页 |
4 讨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02-106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02-104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104页 |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104-106页 |
附表 | 第106-138页 |
详细摘要 | 第138-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