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定量毛细管电泳仪关键部件及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的研制与应用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53页
    1.1 课题意义第17页
    1.2 毛细管电泳第17-29页
        1.2.1 技术特点第17-18页
        1.2.2 历史发展第18-19页
        1.2.3 基本理论第19-22页
        1.2.4 进样方式第22-24页
        1.2.5 毛细管电泳仪器第24-26页
        1.2.6 在蛋白质分离中应用第26-29页
    1.3 毛细管电色谱第29-42页
        1.3.1 毛细管电色谱柱第30-32页
        1.3.2 历史发展第32-33页
        1.3.3 基本理论第33-34页
        1.3.4 柱制备技术进展第34-42页
        1.3.5 在蛋白分离中应用的进展第42页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42-45页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42-43页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53页
第二章 定量毛细管电泳仪关键部件的研制第53-93页
    2.1 引言第53-54页
    2.2 实验材料第54页
        2.2.1 试剂第54页
        2.2.2 仪器第54页
    2.3 实验方法第54-55页
        2.3.1 电泳条件第54-55页
        2.3.2 溶液配制第55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5-90页
        2.4.1 自动进样器第56-67页
        2.4.2 电隔离槽第67-76页
        2.4.3 微流注射泵第76-78页
        2.4.4 高压电源第78-79页
        2.4.5 整机性能考察第79-90页
    2.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3页
第三章 P-fSiO_2@C18 开管柱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第93-113页
    3.1 引言第93-94页
    3.2 实验材料第94-95页
        3.2.1 试剂第94页
        3.2.2 仪器第94-95页
    3.3 实验方法第95-98页
        3.3.1 fSiO_2 的合成第95-96页
        3.3.2 P-fSiO_2@C18 开管柱的制备第96-97页
        3.3.3 样品溶液的配制第97-9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98-109页
        3.4.1 色谱材料和开管柱的表征第98-99页
        3.4.2 电渗流第99-101页
        3.4.3 柱容量第101页
        3.4.4 分离中性物质第101-102页
        3.4.5 甲醇浓度对分离中性物质的影响第102-105页
        3.4.6 重复性及稳定性第105页
        3.4.7 分离标准蛋白质第105-106页
        3.4.8 有机溶剂对分离标准蛋白的影响第106-107页
        3.4.9 pH对分离标准蛋白的影响第107-108页
        3.4.10 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应用第108-109页
    3.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3页
第四章 基于开管柱的定量毛细管电色谱第113-124页
    4.1 引言第113页
    4.2 实验材料第113-114页
        4.2.1 试剂第113页
        4.2.2 仪器第113-114页
    4.3 实验方法第114-115页
        4.3.1 样品溶液的配制第114页
        4.3.2 开管毛细管柱的制备第114-11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15-122页
        4.4.1 Etched-C18-OT-qCE第115-116页
        4.4.2 P-fSiO_2@C18-OT-qCE第116-122页
    4.5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4页
第五章 P-fSiO_2 开管柱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第124-142页
    5.1 引言第124页
    5.2 实验材料第124-125页
        5.2.1 试剂第124-125页
        5.2.2 仪器第125页
    5.3 实验方法第125-128页
        5.3.1 fSiO_2 的合成第125-127页
        5.3.2 P-fSiO_2 开管柱的制备第127页
        5.3.3 样品溶液的配制第127-128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28-139页
        5.4.1 色谱材料和开管柱的表征第128-131页
        5.4.2 柱制备条件的优化第131-132页
        5.4.3 电渗流第132-133页
        5.4.4 缓冲液浓度的考察第133-134页
        5.4.5 分离电压的考察第134-135页
        5.4.6 pH的考察第135-136页
        5.4.7 开管柱与空管分离能力比较第136-137页
        5.4.8 重复性及稳定性第137-139页
    5.5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2页
第六章 Janus Au-Fe_3O_4 开管柱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第142-159页
    6.1 引言第142-143页
    6.2 实验材料第143-144页
        6.2.1 试剂第143-144页
        6.2.2 仪器第144页
    6.3 实验方法第144-147页
        6.3.1 Janus Au-Fe_3O_4 纳米的合成第144-145页
        6.3.2 Janus Au-Fe_3O_4 开管柱的制备第145-146页
        6.3.3 样品溶液的配制第146-147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47-155页
        6.4.1 色谱材料的表征第147-148页
        6.4.2 柱制备条件的优化第148-149页
        6.4.3 中性物质的分离第149-150页
        6.4.4 苯酚异构体的分离第150-152页
        6.4.5 对实际样品的分离第152-154页
        6.4.6 重复性及稳定性第154-155页
    6.5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5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59-165页
    7.1 研究工作总结第159-161页
    7.2 全文结论第161-162页
    7.3 论文创新点第162-163页
    7.4 研究展望第163-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第166-16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会议论文第167-168页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68-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领导授权赋能行为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HY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