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植物抗旱机制的研究 | 第12-15页 |
1.1.1 植物抗旱性的形态机制 | 第12页 |
1.1.2 植物抗旱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12-13页 |
1.1.3 植物抗旱性的信号转导和调控机制 | 第13-14页 |
1.1.4 植物抗旱基因研究 | 第14-15页 |
1.2 野生大豆抗旱性及抗旱基因研究概况 | 第15页 |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15-17页 |
1.3.1 转录组概况 | 第15-16页 |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6页 |
1.3.3 RNA-Seq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野生大豆干旱胁迫下的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 | 第18-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21页 |
2.2.1 植物材料胁迫处理 | 第18页 |
2.2.2 RNA的提取 | 第18页 |
2.2.3 cDNA文库的构建 | 第18页 |
2.2.4 测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第18-20页 |
2.2.5 荧光定量PCR | 第20-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4页 |
2.3.1 测序结果质量评估 | 第21-22页 |
2.3.2 测序结果组装 | 第22-23页 |
2.3.3 测序饱和度分析 | 第23-24页 |
2.3.4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24页 |
2.3.5 差异基因筛选 | 第24-26页 |
2.3.6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 第26-31页 |
2.3.7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2.3.8 qRT-PCR验证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抗旱相关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4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4-44页 |
3.3.1 水通道蛋白基因统计 | 第34-36页 |
3.3.2 PP2C蛋白磷酸酶基因统计 | 第36-40页 |
3.3.3 果胶裂解酶基因统计 | 第40页 |
3.3.4 转录因子bZIP基因统计 | 第40-42页 |
3.3.5 EREBP转录因子基因统计 | 第42页 |
3.3.6 候选基因统计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5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4.2.1 引物设计 | 第44页 |
4.2.2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44-45页 |
4.2.3 目的片段的回收和纯化 | 第45页 |
4.2.4 T-载体连接与转化 | 第45-46页 |
4.2.5 菌落PCR | 第46页 |
4.2.6 质粒提取 | 第46页 |
4.2.7 酶切 | 第46页 |
4.2.8 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6页 |
4.2.9 氨基酸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4.2.10 蛋白结构域分析 | 第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4.3.1 RNA提取结果分析 | 第47页 |
4.3.2 候选基因编码区序列的获得 | 第47-48页 |
4.3.3 候选基因T-载体克隆 | 第48-49页 |
4.3.4 候选基因测序 | 第49页 |
4.3.5 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9-51页 |
4.3.6 氨基酸结构分析 | 第51-54页 |
4.3.7 蛋白结构域分析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候选基因的过表达验证 | 第55-64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5-58页 |
5.2.1 酶切 | 第55页 |
5.2.2 候选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 第55-56页 |
5.2.3 农杆菌转化 | 第56页 |
5.2.4 拟南芥转化 | 第56页 |
5.2.5 转基因拟南芥的生理指标测定 | 第56-5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5.3.1 表达载体构建 | 第58页 |
5.3.2 农杆菌基因工程菌的获得 | 第58-59页 |
5.3.3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 第59-60页 |
5.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60-61页 |
5.3.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61-62页 |
5.3.6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62页 |
5.3.7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62-63页 |
5.3.8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旱表型分析 | 第63-64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64-68页 |
6.1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64页 |
6.2 野生大豆水通道蛋白基因 | 第64-65页 |
6.3 野生大豆PP2C蛋白磷酸酶基因 | 第65页 |
6.4 野生大豆果胶裂解酶基因 | 第65-66页 |
6.5 野生大豆转录因子bZIP家族 | 第66-67页 |
6.6 野生大豆EREBP基因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