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爆炸冲击波与破片相关理论及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16-30页 |
2.1 爆炸冲击波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2.1.1 爆炸的定义及分类 | 第16页 |
2.1.2 爆炸冲击波的形成和传播 | 第16-18页 |
2.1.3 爆炸冲击波的基本参数 | 第18-20页 |
2.2 破片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破片形成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破片数量及质量分布 | 第21-22页 |
2.2.3 破片初始速度及衰减规律 | 第22页 |
2.2.4 破片侵彻钢板 | 第22-23页 |
2.3 LSDYNA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2.3.1 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算法 | 第23-24页 |
2.3.2 接触类型及算法 | 第24-26页 |
2.3.3 流固耦合算法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及仿真方法验证 | 第30-40页 |
3.1 有限元模型及数值分析方法 | 第30-34页 |
3.1.1 模型简介 | 第30-32页 |
3.1.2 数值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1.3 本构模型 | 第32-34页 |
3.2 仿真方法验证 | 第34-38页 |
3.2.1 装药驱动金属平板飞散速度验证 | 第34-35页 |
3.2.2 近距空爆载荷下钢板动态响应验证 | 第35-36页 |
3.2.3 爆炸冲击波和破片联合作用下钢板变形破坏验证 | 第36-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冲击波和破片联合作用下H型钢柱的损伤机理及钢柱参数化分析 | 第40-64页 |
4.1 不同载荷作用下冲击波和破片群传播过程分析 | 第40-45页 |
4.1.1 冲击波荷载单独作用 | 第40-41页 |
4.1.2 破片群荷载单独作用 | 第41-43页 |
4.1.3 冲击波和预制破片联合载荷作用 | 第43-45页 |
4.2 不同载荷作用下H型钢柱损伤效应的对比 | 第45-48页 |
4.2.1 联合毁伤载荷分析 | 第46页 |
4.2.2 位移响应分析 | 第46-47页 |
4.2.3 能量分析 | 第47-48页 |
4.3 冲击波与破片群联合作用下H型钢柱损伤效应的参数化分析 | 第48-62页 |
4.3.1 钢材强度 | 第48-50页 |
4.3.2 长细比 | 第50-52页 |
4.3.3 截面类型 | 第52-53页 |
4.3.4 截面尺寸 | 第53-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荷载因素参数化分析及防护加固 | 第64-82页 |
5.1 炸药比例距离 | 第64-72页 |
5.1.1 相同比例距离 | 第64-67页 |
5.1.2 相同炸药量 | 第67-70页 |
5.1.3 相同距离 | 第70-72页 |
5.2 炸药起爆高度的影响 | 第72-74页 |
5.3 轴压比 | 第74-77页 |
5.4 H型钢柱的防护加固 | 第77-79页 |
5.4.1 碳纤维板的材料参数和有限元模型 | 第77-78页 |
5.4.2 外粘CFRP材料加固分析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