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金属配合物的概述 | 第11-12页 |
1.2 金属配合物合成方法及影响因素 | 第12-17页 |
1.2.1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2-14页 |
1.2.2 合成金属配合物的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1.3 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 第17-23页 |
1.3.1 吸附剂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2 催化剂的应用 | 第19-21页 |
1.3.3 检测传感 | 第21-22页 |
1.3.4 电催化产氢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芳香多齿羧酸构筑多核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7-28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基于1,2,3,5-苯四甲酸配体及含氮辅助配体的金属铜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30-59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32页 |
2.3 配合物1-4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32-49页 |
2.3.1 配合物[Cu_7(BTEC)_2(OH)_6(H_2O)_6]·2NH_3(1)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32-37页 |
2.3.2 配合物[Cu_4(BTEC)(OH)_4(2,2’-bpy)_4(H_2O)]·6H_2O(2)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37-42页 |
2.3.3 配合物[Cu_3(BTEC)(OH)_2(bpy)_(0.5)(H_2O)_2]·4H_2O(3)(4)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42-49页 |
2.4 配合物1-4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49-58页 |
2.4.1 红外谱图分析 | 第49-50页 |
2.4.2 PXRD粉末衍射研究 | 第50页 |
2.4.3 热重分析 | 第50-51页 |
2.4.4 气体吸附 | 第51-53页 |
2.4.5 染料的吸附与分离 | 第53-56页 |
2.4.6 配合物1-4的催化性质 | 第56-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基于联苯羧酸配体及含氮辅助配体过渡族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59-87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60-61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61-62页 |
3.3 配合物5-8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62-76页 |
3.3.1 配合物[Cu_2BIPEC(H_2O)_2](5)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62-64页 |
3.3.2 配合物[Zn_3(BITRC)_2(H_2O)_2]·(bpy)_(0.5)(6)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64-68页 |
3.3.3 配合物[Zn_6(BITRC)_4(bpea)(H_2O)_3(CH_3OH)](7)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68-72页 |
3.3.4 配合物[Ag_3(BITRC)](8)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72-76页 |
3.4 配合物5-8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76-86页 |
3.4.1 红外谱图分析 | 第76-78页 |
3.4.2 PXRD粉末衍射研究 | 第78-79页 |
3.4.3 热重分析 | 第79-80页 |
3.4.4 荧光性能分析 | 第80-81页 |
3.4.5 气体吸附 | 第81-82页 |
3.4.6 染料的选择性吸附 | 第82-84页 |
3.4.7 配合物5-8的催化性质 | 第84-8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基于5-磺酸基-1,2,3-苯三甲酸配体及含氮辅助配体的过渡族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87-114页 |
4.1 引言 | 第8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7-89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87-88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88-89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89页 |
4.3 配合物9-12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89-107页 |
4.3.1 配合物[Cd_2(SBTEC)(phen)_2(H_2O)_4](9)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89-93页 |
4.3.2 配合物[Cd_2(SBTEC)(phen)_2(H_2O)](10)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93-98页 |
4.3.2.1 配合物[Cd_2(SBTEC)(phen)_2(H_2O)] (10)的合成方法 | 第93页 |
4.3.2.2 配合物[Cd_2(SBTEC)(phen)_2(H_2O)] (10)的元素分析 | 第93-94页 |
4.3.2.3 配合物[Cd_2(SBTEC)(phen)_2(H_2O)](10)的晶体结构 | 第94-98页 |
4.3.3 配合物[Zn(bpy)(H_2O)_4]·[Zn(SBTEC)(bpy)(H_2O)_2]·4H_2O(11)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98-102页 |
4.3.4 配合物[Cu_4(SBTEC)_2(bpy)_2(H_2O)4](12)的合成方法与晶体结构 | 第102-107页 |
4.4 配合物9-12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107-113页 |
4.4.1 红外谱图分析 | 第107-108页 |
4.4.2 PXRD粉末衍射研究 | 第108-109页 |
4.4.3 热重分析 | 第109-110页 |
4.4.4 荧光性能分析 | 第110-111页 |
4.4.5 配合物9-12的催化性质 | 第111-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5.1 结论 | 第114-115页 |
5.2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
附录A:各配合物的原子坐标(×10~4)和温度因子(×103?~2) | 第127-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