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2-13页 |
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13-14页 |
1.3 铜锰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第14-19页 |
1.3.1 共沉淀法 | 第14-15页 |
1.3.2 浸渍法 | 第15-16页 |
1.3.3 溶胶凝胶法 | 第16-17页 |
1.3.4 模板法 | 第17-19页 |
1.3.5 其他方法 | 第19页 |
1.4 CO氧化反应的机理 | 第19-20页 |
1.4.1 LH机理 | 第19页 |
1.4.2 氧化-还原机理 | 第19-20页 |
1.4.3 其他机理 | 第20页 |
1.5 铜锰氧化物性能的改进 | 第20-21页 |
1.6 选题依据以及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 化学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3页 |
2.2.1 X射线衍射(XRD) | 第23页 |
2.2.2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3页 |
2.2.3 氮气吸附-脱附(BET) | 第23页 |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3页 |
2.3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23-25页 |
3 铜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氧化CO的研究 | 第25-33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3.3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25-31页 |
3.3.1 XRD分析 | 第25-28页 |
3.3.2 TPR分析 | 第28-29页 |
3.3.3 BET分析 | 第29-31页 |
3.4 铜锰氧化物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制备方法的研究 | 第33-40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4.3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34-38页 |
4.3.1 催化剂的晶相结构 | 第34-37页 |
4.3.2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37-38页 |
4.4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铜锰氧化物掺杂钾催化氧化CO研究 | 第40-51页 |
5.1 引言 | 第40页 |
5.2 KCuMn催化剂对CO的氧化研究 | 第40-46页 |
5.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页 |
5.2.2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40-44页 |
5.2.3 新鲜KCuMn对CO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5.2.4 老化KCuMn对CO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介孔纳米KCuMn催化剂对CO的氧化研究 | 第46-50页 |
5.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页 |
5.3.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6-49页 |
5.3.3 介孔纳米KCuMn对CO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安全分析 | 第51-55页 |
6.1 引言 | 第51页 |
6.2 原料的安全性分析 | 第51页 |
6.2.1 化学品的安全分析 | 第51页 |
6.2.2 原料气的安全分析 | 第51页 |
6.3 生产过程安全分析 | 第51-53页 |
6.3.1 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安全分析 | 第52页 |
6.3.2 催化氧化CO过程安全分析 | 第52-53页 |
6.4 催化剂催化氧化CO安全分析 | 第53-5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