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1.1 生态安全 | 第18页 |
2.1.2 耕地生态安全 | 第18页 |
2.1.3 土地健康 | 第18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2.3 土壤学理论 | 第19页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皖北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20-25页 |
3.1 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 第20-22页 |
3.1.1 自然条件 | 第20-22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页 |
3.2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22-25页 |
3.2.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3.2.2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23页 |
3.2.3 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第四章 皖北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25-41页 |
4.1 DPSIR模型 | 第25-27页 |
4.1.1 DPSIR模型的由来 | 第25-26页 |
4.1.2 DPSIR模型的组成 | 第26-27页 |
4.2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29页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7-28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29页 |
4.3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 第29-39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29页 |
4.3.2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 | 第29-30页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6页 |
4.3.4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计算 | 第36页 |
4.3.5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等级 | 第36-39页 |
4.4 障碍度分析法 | 第39页 |
4.5 灰色GM(1,1)预测法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皖北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第41-55页 |
5.1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分析 | 第41-49页 |
5.2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空间分析 | 第49-50页 |
5.3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障碍度分析 | 第50-53页 |
5.4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发展趋势预测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建立健全皖北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 第55-58页 |
6.1 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 | 第55页 |
6.2 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 第55页 |
6.3 推进由传统的土地整治向生态土地整治转变 | 第55-56页 |
6.4 实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监测 | 第56页 |
6.5 推进粮食安全与安全粮食并重发展 | 第56页 |
6.6 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 第56页 |
6.7 建立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补偿机制 | 第56-57页 |
6.8 建立公众参与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体制机制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7.1 结论 | 第58页 |
7.2 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