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机械设备噪声源定位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传统测试法 | 第11页 | 
| 1.2.2 近场声全息法 | 第11-12页 | 
| 1.2.3 波束形成技术 | 第12-13页 | 
| 1.2.4 波叠加法 | 第13-14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4 内容结构 | 第17-19页 | 
| 第2章 基于波束形成的噪声源定位 | 第19-38页 | 
| 2.1 波束形成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 2.2 传声器阵列 | 第22-23页 | 
| 2.3 噪声源定位仿真 | 第23-37页 | 
| 2.3.1 阵列模型 | 第23-24页 | 
| 2.3.2 声源模型 | 第24-25页 | 
| 2.3.3 单声源仿真 | 第25-28页 | 
| 2.3.4 多声源仿真 | 第28-3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基于波叠加法的噪声源定位 | 第38-46页 | 
| 3.1 波叠加法基本理论 | 第38-40页 | 
| 3.2 波叠加法在噪声源定位中的应用 | 第40-44页 | 
| 3.2.1 噪声源定位的基本理论 | 第40-41页 | 
| 3.2.2 多测点声压信号的获取 | 第41-43页 | 
| 3.2.3 噪声源定位仿真 | 第43-4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4章 基于波叠加法的波束形成改进算法研究 | 第46-77页 | 
| 4.1 改进算法基本思想 | 第46-48页 | 
| 4.1.1 旁瓣效应的消除 | 第46-47页 | 
| 4.1.2 声源Z坐标的计算及“收缩现象”的消除 | 第47-48页 | 
| 4.2 基于GA搜索等效源位置的原理及步骤 | 第48-53页 | 
| 4.2.1 搜索模型 | 第49页 | 
| 4.2.2 染色体编码 | 第49-50页 | 
| 4.2.3 搜索过程 | 第50-53页 | 
| 4.3 旁瓣效应的消除 | 第53-57页 | 
| 4.3.1 仿真模型 | 第53页 | 
| 4.3.2 波束形成定位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4.3.3 基于波叠加法对旁瓣效应的消除 | 第55-57页 | 
| 4.4 声源Z坐标的计算 | 第57-63页 | 
| 4.4.1 仿真模型 | 第58-59页 | 
| 4.4.2 波束形成定位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4.4.3 基于波叠加和GA对声源Z坐标的计算 | 第60-63页 | 
| 4.5 “收缩现象”的消除 | 第63-71页 | 
| 4.5.1 仿真模型 | 第64-65页 | 
| 4.5.2 波束形成定位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 4.5.3 基于波叠加和GA对“收缩现象”的消除 | 第66-71页 | 
| 4.6 多声源多因素联合仿真 | 第71-76页 | 
| 4.6.1 仿真模型 | 第71-72页 | 
| 4.6.2 波束形成定位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 4.6.3 基于波叠加和GA的波束形成改进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5章 改进算法试验研究 | 第77-99页 | 
| 5.1 试验平台 | 第77-82页 | 
| 5.1.1 试验环境 | 第78页 | 
| 5.1.2 传声器阵列 | 第78-79页 | 
| 5.1.3 声源及传声器 | 第79-80页 | 
| 5.1.4 数据采集系统 | 第80-82页 | 
| 5.2 已知声源的定位试验 | 第82-94页 | 
| 5.2.1 旁瓣效应的消除 | 第82-86页 | 
| 5.2.2 声源Z坐标的计算 | 第86-89页 | 
| 5.2.3 “收缩现象”的消除 | 第89-91页 | 
| 5.2.4 多声源多因素联合试验 | 第91-94页 | 
| 5.3 柴油机噪声源定位试验 | 第94-97页 | 
| 5.3.1 试验对象及环境 | 第94-96页 | 
| 5.3.2 柴油机噪声源定位结果 | 第96-9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2页 | 
| 6.1 总结 | 第99-100页 | 
| 6.2 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 6.3 展望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