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白甲鱼属简述 | 第12-14页 |
1.1.1 白甲鱼属概述 | 第12-13页 |
1.1.2 白甲鱼属白甲鱼概述 | 第13-14页 |
1.2 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 | 第14-19页 |
1.2.1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4-15页 |
1.2.2 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 | 第15页 |
1.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AFLP)标记 | 第15-16页 |
1.2.4 序列表达标签(EST) | 第16-17页 |
1.2.5 微卫星(Microsatellite)标记 | 第17-18页 |
1.2.6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mtDNA) | 第18-19页 |
1.3 系统发育 | 第19-20页 |
1.3.1 数据获取与比对 | 第19-20页 |
1.3.2 进化模型选择 | 第20页 |
1.3.3 重建系统发育树 | 第20页 |
1.4 家系鉴定 | 第20-22页 |
1.4.1 家系鉴定概述及方法 | 第20-21页 |
1.4.2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家系鉴定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白甲鱼属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与地理分布分析 | 第24-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2.1.2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2.2 结果 | 第26-30页 |
2.2.1 序列特征和遗传距离 | 第26-27页 |
2.2.2 分子系统发育树 | 第27-30页 |
2.3 讨论 | 第30-33页 |
2.3.1 白甲鱼属内系统发育关系 | 第30-31页 |
2.3.2 白甲鱼属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白甲鱼家系鉴定 | 第33-48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3-40页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4-40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0-46页 |
3.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40页 |
3.2.2 多态性位点筛选结果 | 第40-42页 |
3.2.3 家系鉴定的成功率 | 第42-44页 |
3.2.4 亲本及子代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44-45页 |
3.2.5 亲本繁殖成功率 | 第45-46页 |
3.3 讨论 | 第46-48页 |
3.3.1 家系分析 | 第46页 |
3.3.2 遗传多样性和亲本贡献率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48-50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4.2 白甲鱼属及白甲鱼保护建议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