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2-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5页 |
1.1 突变体的获得途径 | 第18-21页 |
1.1.1 自然突变 | 第18页 |
1.1.2 理化诱变 | 第18-20页 |
1.1.3 其他诱变方式 | 第20-21页 |
1.2 叶绿素代谢紊乱引起的叶色突变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21-25页 |
1.2.1 叶绿素合成途径的基因发生突变 | 第21-24页 |
1.2.2 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发生突变 | 第24-25页 |
1.2.3 血红素代谢相关基因发生突变 | 第25页 |
1.2.4 其他因素引起的叶色突变 | 第25页 |
1.3 花青苷代谢异常引起的叶色突变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25-28页 |
1.3.1 合成花青苷的结构基因突变导致的彩叶突变的形成 | 第25-27页 |
1.3.2 花青苷合成通路中调控因子功能丧失导致的彩叶突变的形成 | 第27-28页 |
1.4 植物叶色的遗传规律 | 第28-29页 |
1.4.1 细胞核遗传 | 第28-29页 |
1.4.2 细胞质遗传 | 第29页 |
1.5 叶色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第29-32页 |
1.5.1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5.2 图位克隆技术的发展 | 第31-32页 |
1.5.3 叶色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32页 |
1.6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前景 | 第32-33页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1.7.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页 |
1.7.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辣椒Zunla突变体的诱导及可用叶色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35-69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材料方法 | 第35-42页 |
2.2.1 材料 | 第35-36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2.2.4 方法 | 第36-42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2-64页 |
2.3.1 EMS诱变效应导致M1代辣椒发生突变 | 第42-44页 |
2.3.2 M2代突变辣椒突变调查分析 | 第44-52页 |
2.3.3 叶色突变体zylm的筛选鉴定 | 第52-54页 |
2.3.4 叶色突变引起的辣椒表型差异 | 第54页 |
2.3.5 叶色突变引起色素含量和光合能力的差异 | 第54-55页 |
2.3.6 叶色突变体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差异分析 | 第55-56页 |
2.3.7 辣椒根系活力差异的分析 | 第56-57页 |
2.3.8 辣椒叶片色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差异的分析 | 第57-58页 |
2.3.9 浅绿突变体zylm和紫叶突变体z1 的叶色遗传特征 | 第58-60页 |
2.3.10 连锁图谱构建和叶色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60-64页 |
2.4 讨论 | 第64-68页 |
2.4.1 辣椒叶色突变体zylm具有易分析、稳定遗传等优点,为资源创新和一代杂种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种质材料 | 第64-66页 |
2.4.2 花青苷积累促进了辣椒的生长,叶绿素缺失导致辣椒发育不良 | 第66-67页 |
2.4.3 辣椒浅绿叶和紫叶遗传均受细胞核控制,CaPAL基因在紫叶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第67-68页 |
2.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病毒诱导的CaPAL沉默对辣椒紫叶突变体z1 叶片花青苷合成的影响及对低温的响应 | 第69-83页 |
3.1 引言 | 第6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5页 |
3.2.1 材料 | 第69-70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70-71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71页 |
3.2.4 方法 | 第71-74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74-7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5-80页 |
3.3.1 CaPAL沉默植物的特征 | 第75-77页 |
3.3.2 低温下CaPAL沉默辣椒的表型 | 第77页 |
3.3.3 低温下CaPAL沉默辣椒的防御能力降低 | 第77-78页 |
3.3.4 低温下CaPAL沉默辣椒的光合能力降低 | 第78-79页 |
3.3.5 低温下CaPAL沉默没有引起花青苷基因表达模式上调 | 第79-80页 |
3.4 讨论 | 第80-82页 |
3.4.1 VIGS技术成功沉默了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CaPAL | 第80-81页 |
3.4.2 CaPAL的沉默导致了紫叶褪色,并减低了紫叶辣椒突变体z1 对低温的耐性 | 第81-82页 |
3.5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黄绿叶突变体bmy的叶色遗传及嵌合叶色对辣椒生理生化和粉虱抗性的影响 | 第83-104页 |
4.1 引言 | 第8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4.2.1 材料 | 第83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83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83-84页 |
4.2.4 方法 | 第84-86页 |
4.2.5 统计分析 | 第8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6-99页 |
4.3.1 亲本的叶色遗传背景存在差异 | 第86-88页 |
4.3.2 bmy黄绿叶遗传部分受细胞质控制 | 第88-91页 |
4.3.3 F1代发现嵌合叶色,嵌合叶色的形成主要受色素比例的影响 | 第91-92页 |
4.3.4 叶绿素和花青苷比例影响辣椒光合能力 | 第92-93页 |
4.3.5 花青苷的积累提高了辣椒的抗氧化活性和根系活力 | 第93-94页 |
4.3.6 叶绿素和花青苷基因在叶色突变体中上调表达,类胡萝卜素表达水平较低 | 第94-95页 |
4.3.7 粉虱抗性受到叶绿素和花青苷比例的调节 | 第95-99页 |
4.4 讨论 | 第99-102页 |
4.4.1 叶绿素/花青苷比例是影响辣椒对粉虱抗性的重要因素 | 第99-100页 |
4.4.2 bmy的细胞质遗传模式表明叶色遗传具有多样性 | 第100-101页 |
4.4.3 叶色突变能够影响辣椒对环境的适应性 | 第101页 |
4.4.4 叶绿素/花青苷比例能提高辣椒光合能力 | 第101-102页 |
4.4.5 类胡萝卜素含量低,对辣椒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 | 第102页 |
4.5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5.1 结论 | 第104页 |
5.2 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5.3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9页 |
附录 | 第119-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