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六书”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第1章 清代"六书"学发展的背景 | 第19-35页 |
·清代以前"六书"学的研究及其影响 | 第19-28页 |
·汉魏六朝及隋唐时期的"六书"学研究 | 第19-23页 |
·宋元明时期的"六书"学研究 | 第23-28页 |
·清代"六书"学发展的背景 | 第28-35页 |
·清代"六书"学的发展是学术思潮转变的结果 | 第29-32页 |
·清代"六书"学的发展受政策经济文化的推动 | 第32-34页 |
·清代"六书"学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研究队伍 | 第34-35页 |
第2章 清代"六书"学著述综览 | 第35-41页 |
·关于"六书"研究现存的著作 | 第35-37页 |
·《说文解字诂林》所录关于"六书"的篇章 | 第37-38页 |
·已失传或流传不详的"六书"学著作 | 第38-41页 |
第3章 清代"六书"学总论 | 第41-67页 |
·"六书"次第论 | 第41-51页 |
·次第遵班说 | 第42-46页 |
·次第遵许说 | 第46-49页 |
·"六书"次第评析 | 第49-51页 |
·"六书"体用论 | 第51-58页 |
·同意体用说 | 第51-55页 |
·反对体用说 | 第55-57页 |
·"六书"体用评析 | 第57-58页 |
·"六书"相兼说 | 第58-61页 |
·清代兼书说 | 第58-60页 |
·兼书说评析 | 第60-61页 |
·清代学者"六书"研究中对古文字的运用 | 第61-67页 |
第4章 "六书"分论 | 第67-111页 |
·象形 | 第67-72页 |
·象形释名 | 第67-69页 |
·象形分类 | 第69-72页 |
·指事 | 第72-77页 |
·指事释名 | 第72-76页 |
·指事分类 | 第76-77页 |
·会意 | 第77-81页 |
·会意释名 | 第77-79页 |
·会意分类 | 第79-81页 |
·形声 | 第81-88页 |
·形声释名 | 第81-83页 |
·形声分类 | 第83-84页 |
·"右文"研究 | 第84-88页 |
·转注 | 第88-105页 |
·声转说 | 第88-90页 |
·互训说 | 第90-95页 |
·部首说 | 第95-100页 |
·主形说 | 第100-101页 |
·声义说 | 第101-105页 |
·假借 | 第105-111页 |
·以引申为假借说 | 第106-107页 |
·一字本义之外的意义为假借说 | 第107-108页 |
·义无所因特借其声之假借说 | 第108-11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11-131页 |
·清代"六书"学的成就 | 第111-113页 |
·清代对宋元明"六书"研究的继承 | 第113-123页 |
·"六书"、"小学"与经学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六书"体用说以及"六书"与文、字的关系 | 第115-118页 |
·兼书说的继承 | 第118-119页 |
·征引钟鼎古文的继承 | 第119-120页 |
·文字子母相生说的继承 | 第120-121页 |
·假借说的继承 | 第121-123页 |
·清代"六书"学对后世的影响 | 第123-129页 |
·"六书"体用说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不局限于《说文》小篆,放眼于古文字、隶书 | 第124-125页 |
·"右文说"促进了词源学的发展 | 第125页 |
·"六书"界限不明,引起后代学者对汉字构形的思考 | 第125-128页 |
·推动了现代语言文字学的诞生 | 第128-129页 |
·清代"六书"研究的不足 | 第129-131页 |
·严重的复古主义倾向 | 第129-130页 |
·过分强调考据 | 第130页 |
·不能突破"六书"局限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附录 | 第13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