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修正模型的眉县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2 文献综述与知识准备第15-21页
    2.1 国内外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第15-16页
    2.2 生态足迹模型的方法改进第16-18页
    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模型知识准备第18-21页
        2.3.1 耦合度模型第19-20页
        2.3.2 灰色关联度模型第20-21页
3 眉县概况及问题分析第21-43页
    3.1 资源环境状况第21-22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第21页
        3.1.2 自然资源第21-22页
    3.2 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状况第22-32页
        3.2.1 社会经济发展第23-25页
        3.2.2 生态环境发展第25-28页
        3.2.3 农业发展第28-29页
        3.2.4 工业发展第29-32页
    3.3 眉县可持续发展情况的问卷调查第32-40页
        3.3.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第32-34页
        3.3.2 基础设施及居民生活状况第34-37页
        3.3.3 居民生态环境保护观第37-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3页
4 眉县生态足迹测算及分析第43-61页
    4.1 模型修正和基础数据第43-48页
        4.1.1 数据来源第43页
        4.1.2 工业能源消耗账户的建立第43-44页
        4.1.3 农业污染物账户的建立第44-46页
        4.1.4 农业投入品账户的建立第46-47页
        4.1.5 模型参数设定第47页
        4.1.6 分析指标第47-48页
    4.2 测算结果汇总及动态分析第48-58页
        4.2.1 工业能源消耗生态足迹账户第52-54页
        4.2.2 农业污染物账户第54-56页
        4.2.3 农业投入品账户第56-58页
    4.3 本章小结第58-61页
5 眉县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灰色关联度、耦合度分析第61-75页
    5.1 子系统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第61-62页
        5.1.1 指标选取与子系统构建第61-62页
        5.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62页
    5.2 灰色关联度的测度第62-66页
        5.2.1 研究方法第63-64页
        5.2.2 结果分析第64-66页
    5.3 耦合度的测算第66-72页
        5.3.1 研究方法第66-68页
        5.3.2 结果分析第68-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5页
6 眉县可持续发展启示与建议第75-81页
    6.1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立县”战略总结第75-77页
        6.1.1 工业发展向清洁型、绿色型转变第75-76页
        6.1.2 农业发展向生态型、产业化转变第76-77页
    6.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启示第77-78页
    6.3 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第78-8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1-85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81-84页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第84-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附录第93-108页
    附录1 调研方法第93-94页
    附录2 调查问卷第94-96页
    附录3 访谈记录第96-103页
        1 眉县县城访谈记录第96-98页
        2 常兴镇访谈记录第98-99页
        3 汤峪镇访谈记录第99-101页
        4 眉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访谈记录第101-103页
    附录4 原始数据及预处理结果第103-108页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滞留系统对磷素的净化效果及改良实验研究
下一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交通廊道重要节点城市生态足迹变化及工业驱动因素研究